60年我身边的质量变迁从鸡窝灶到电磁炉

我家住在甘肃省陇南山区徽成盆地腹地,不缺粮、不缺水,在陇南,算是生活条件比较好的地方。我时常为老祖先能选这样一个地方生活感到幸福和自豪。 回想过去的岁月,生活的艰难至今仍然历历在目,终身难忘。 我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大。自打我记事起,家里做饭、烧水的锅灶就是鸡窝灶。顾名思义,锅灶内心形似鸡窝。庄里家家户户都用土坯和土泥盘成的鸡窝灶烧柴做饭。鸡窝灶占地方大,一是那时大铁锅多,小铁锅少,铁锅既厚又重,质量差。二是没有排烟筒,灶膛内是实心,没有炉排漏灰,灶门特别大,便于排烟和架(进)柴(当地烧蒿柴的人多)。每个锅灶前都备有2至3根1米左右长的烧火棍。生火做饭,烟常常呛得一家老少咳嗽不停。因此,那个年代,女人宁可去地里干活,也不愿留在家里做饭。 用鸡窝灶做饭由于要用火棍不断拨开火心,灰尘从灶门飞出后四处飘散,一顿饭做熟后,案板上、灶台上、炕上等已落了厚厚的一层。灶门前烧灶的人身上、脸上像换了一个人似的。遇到锅里做散面饭,饭熟了,散面饭的颜色也变了。灶台上经常落灰尘,加上从锅里舀饭时不注意溢出的饭汤,洗锅水洒在灶台上,致使土灶台不能用抹布擦。天长日久,灶台脏得黑兮兮的。有闲时间铲掉后,再泥上一层土泥。不是不想用水泥,而是水泥太稀缺,即使有水泥,庄户人也买不起。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大地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土地包产到户,农民能吃饱肚子的情况下,乡政府举办节柴灶培训班。庄里年轻后生学习后,把庄里的鸡窝灶改成了节柴灶。节柴灶占地方小,灶后面有烟囱,灶膛有漏灰的炉排,灶门小,每次烧火时进柴少,火苗旺,烟从烟囱里排出去了,灰漏下去了。加之市场上铁锅、铝锅品种多、质量好。做一顿饭不仅烧柴少,还少了烟、灰对人的危害。灶的卫生质量提高了,经济条件差的人家,用土坯盘灶,灶台上用上了水泥边边。经济条件好的人家,用砖块盘灶,灶台边锅边案后墙上用上了水泥、贴上了质量过硬的瓷砖,锅灶卫生大为改观。吃完饭后,洗锅刷碗擦洗案板容易收拾干净了。 多年来随着党的一系列富民政策的贯彻落实,陇南山区儿女过上了好日子。我的家乡也不例外,生产生活用品质量普遍提高,促进了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90年代农民经济收入逐渐增加。一日三餐离不开的锅灶,灶膛里用上了鼓风机。点燃了煤,一拉开关,鼓风机一响,短时间内菜炒好了,饭做熟了。但是,由于鼓风机质量较差,电力供应不足,做饭中有时会意想不到地出毛病,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 近年来,国家减免了农业税,制定落实了许多的支农惠农政策,家乡各级党政领导会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制定质量标准,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带领帮助农民劳动致富。液化气灶、电饭锅、饮水机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这几年用上了沼气灶、电磁炉、太阳能灶、悬浮式电饼铛、抽油烟机、电风扇、电冰箱……清洁能源和现代化灶具的广泛使用,使农村人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日子。过去那种烟熏火燎做饭吃的困难日子已一去不复返了。特别是电饭锅,过去大米缺,人们只能煮粥喝。谁家要是蒸顿米饭改善生活,常常因为火候掌握不准,米饭在铁锅就蒸糊了。现在放在电饭锅里一插电,不用管,熟了就自动跳闸了。蒸出的米饭吃起来非常可口,多方便,多省事。做饭时间的大大缩短,使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劳动致富和休闲娱乐。 从鸡窝灶到电磁炉,这只是新中国60年来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繁荣昌盛和产品质量、生活质量变迁的一个缩影。 (作者系甘肃省成县红川镇东槐村人)

上一篇:冰箱温度调节大师海尔冰箱使用技巧解析
下一篇:ST天鹅通过终止洗碗机项目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