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固体火箭技术领域专家邢球痕 1999年9月18日,中央、、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两弹一星”功臣表彰大会。在300多名胸前佩戴红花的参会代表中,一位老者不甚高大但身板笔直,清瘦的脸庞棱角分明,浑身散发着军人的气质。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固体火箭技术领域杰出专家邢球痕。 2022年7月1日,在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创建60周年之际,已经年过九旬的邢球痕,亲笔题写了“六十年为祖国铸神剑,一甲子逐梦初心不改”。这是他对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的生日祝福,也是对他工作一生的写照。 2024年12月29日凌晨2时40分,邢球痕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享年95岁。 刚毕业就勇挑重担 1953年,邢球痕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录取,师从航天元勋任新民,成为固体火箭武器专业的第一期学员。这是邢球痕人生的转折点。 1958年,邢球痕被分配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火箭发动机研究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四院的前身)工作,从此与固体动力事业结下不解之缘。 这一年8月,时任副总理聂荣臻指出,我国要掌握火箭的最新技术。同年同月,我国第一个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组应运而生。刚毕业的邢球痕勇挑重担,成为项目组组长。 在研制过程中,他将复合推进剂、内孔装药设计、喷管设计等技术应用于直径300毫米到1000毫米以上固体火箭发动机上,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台采用复合推进剂、具有内孔燃烧新型装药设计的300毫米固体火箭发动机。这次牛刀初试,让邢球痕在实践中快速成长。 接下来,他参与研制了用于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第固体火箭发动机,以及用于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返回变轨制动固体火箭发动机。他主持研制的某一型号固体火箭发动机于1966年试车成功,其性能达到美国北极星导弹用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水平,是我国固体火箭发展史上一项重要突破。 果敢决断出奇招 在困难时期,邢球痕和同志们没有细粮吃黑馍,黑馍不足吃野菜。当时做试验没有混合器,他们连洗脸盆都用上了,任务急需时,双手就是搅拌器。一天干下来,化学品熏得人鼻子不辨香臭、腐蚀得双手斑点累累。 这些苦对于全身心投入事业的航天人来说微不足道。邢球痕脑子里想的只有科研、试验、工作,享受着一次次任务告捷带来的兴奋与骄傲。 艰苦环境与重重困难的历练,让邢球痕在工作中愈发坚毅果敢。 一次,邢球痕让技术员用榔头把完好的喷管扩散段试验件绝热材料打裂,技术员一头雾水,不敢动手。邢球痕说:“让你打你就打,我承担责任。”打裂后再用非金属材料修复后的产品,试车仍然取得成功。这次非设计条件下的试验,成为一手“奇招”,事后在潜艇水下发射飞行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1982年10月12日,渤海海域碧波万顷。随着指挥所发射指令的下达,潜地导弹像一条白色蛟龙钻出海面,尾部喷出橘红色火焰,裹着巨大的水柱,呼啸着射向万里晴空,在海天之间绘出一幅壮美的图画。中国第一代固体潜地导弹的试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试验成功后,时任副秘书长张爱萍在大连接见邢球痕等同志时提出了赞扬。因为在这项工作中的突出贡献,邢球痕代表承担火箭两级主发动机研制任务的航天四院全体研制工作者,领取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让固体战略导弹由梦想照进现实 1982年初,邢球痕提出研制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的设想。“搞出新型大型火箭发动机,这是我梦寐以求的。”他说,“有了这个,我们的远程机动武器就好办了。” 他带领四院科研人员在以前单项预研的基础上,加紧了研制两个不同类型大发动机的步伐。大型发动机研制初期,一台即将试车的发动机发生燃烧室较大面积脱粘。为了彻底查清疑点,邢球痕果断拍板,批准了人工挖药、钢刀切药的方案。 这项工作风险极大,操作稍有不当,就可能导致爆炸起火。邢球痕率先钻进药味刺鼻、闷热难当的狭小壳体查看情况,才让工人开始作业。工人轮班连续工作两天才挖尽脱粘部位的药剂,随后对脱粘部位进行了修补。 1983年12月25日,经过修补的发动机试车成功。3天后,另一台新型发动机点火试验同样取得成功。对此,中央、、联合发来贺信。该成果后来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张爱萍听到喜讯后,于1984年1月15日专程来到四院指示:“一级、二级试验成功了,这是固体火箭技术一个新的重大突破,使我国的运载火箭技术进入了新的一代。还有第也要抓紧搞。” 在邢球痕的带领下,科研团队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第发动机的试车,使我国发动机技术向世界先进水平又迈出了一大步,推动我国固体重点战略型号顺利立项研制。 晚年的邢球痕虽然被低血压、美尼尔氏综合征等疾病缠身,但他仍带领着一群退休的老科技人员,围绕全固体运载和导弹技术,深入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他总感到前方不知耸立着多少更高更险的山峰。他要用尽毕生精力,去不断地向着新的目标攀登。 如今,这位为我国固体导弹由梦想照进现实作出突出贡献的老者永远离开了我们。望邢院士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