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今年的全国会议上,“如何让孩子阳光健康地成长”成了热议的话题。许多代表委员认为,希望孩子拥有更美好的未来,但能否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这才是决定一个孩子未来的关键因素,心理健康是孩子发展的头等大事。
然而,由于情绪压力和家庭亲子关系的变化,现在很多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支持需求日益增长。人们发现,本应该开心度过童年的孩子,有些似乎并不那么快乐,有些甚至因此陷入困境。
要保护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们首先需要找到“不开心”的源头。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教授高天明曾经指出:“有的人说,我家的小孩很优秀,他怎么会有压力呢?”他告诉记者:“很多时候,我们其实忽略了相对压力的存在——当我们设定的期望值太高,而实际值太低,也会产生压力,如果这种压力过度而且一直得不到调节时,也可能带来心理健康问题。”
广东实验中学全汉炎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他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群体,在小学或者初中阶段曾获得重量级荣誉,这些学生上了高中后,当他们无法达到之前成绩或其他情况时,就会感到落差。“这些荣誉反倒可能成为孩子精神负担,如果没有及时调整,就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所以,全汉炎建议,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应该改变“唯分数论”的观念和成功观,让孩子们有更多选择性,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则从不同角度分析这个问题。她指出,学生焦虑和压力并不是天生有的,而往往是从学校和家庭传递而来的非理性的养育观念和行为,以及绝对的成功标准,都可能埋下心理健康问题的种子;另一方面,她强调学生也需要合适的娱乐和运动时间,让每个孩子都保持朝气。在许玲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改变成功观念,还要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化,同时构建完善各级各部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并提升家庭科学养育能力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到社会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协同推进已经成为一项共识。但如何在不同的服务系统中融合推动这一工作,使每个孩子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各种场景里找到友好空间与持续性活动,是仍需实践探索的问题。
通过共同爱好的普及,可以为儿童青少年提供更多支持。而全国政协委员吴以环提出了创新扶持政策,加强社区力量规范发展青年体育组织,以及引导退役运动员进入学校担任教练员或教师,以引领学生进行体育竞技,为他们提供一个活跃多彩生活环境。
除了防患于未然,还要应对当前挑战。“每个人都会有情绪波动,对于负面情绪来说,就是正常而普遍的事情。”高天明表示,大部分早期的心理疾病并不是难以干预,只要及时由专业人士支持,或转介专业治疗,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怕就怕一直拖着”,他说,这就是提高一线人员识别并处理心理危机能力非常重要的一点。
最后,全媒体记者苏赞等人的报道总结道,加速建立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也是关键措施之一。这包括组织专家团队开发针对特定年龄段的心理测评工具,并指导各地教育机构定期进行这样的测评,从而建立起预警系统以及数据分析流程,最终实现全面有效的人工干预程序。(全媒体记者苏赞、王婧、徐雯雯、魏丽娜、刘畅、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