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为了社会的关注焦点。在今年的全国会议上,“如何让孩子阳光健康地成长”这个话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许多代表委员都希望孩子们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但他们认为心理健康才是决定孩子未来的关键因素。
然而,随着情绪压力和家庭亲子关系的变化,现在很多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支持需求日益增长。人们发现,即使应该开心度过童年的孩子,有些似乎并不快乐,有些甚至因此陷入困境。
要保护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们首先需要找到“不开心”的原因。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教授高天明指出:“很多时候,我们忽视了相对压力的存在——当我们设定的期望值太高,而实际值太低,也会产生压力。”他提醒,如果这种压力持续而且得不到调节,就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广东实验中学全汉炎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发现,一些曾获重量级荣誉的小学生或初中生,在上了高中后,因为学业成绩跟不上或其他原因,就会感到落差,这种情况下,荣誉反倒可能成为精神负担。如果没有及时调节,就有可能产生心理问题。全汉炎建议,社会、学校和家庭应该改变“唯分数论”的观念和成才观,为孩子提供更多选择,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进一步分析说,一方面,学生的焦虑和压力并非与生俱来,是从学校和家庭传导而来的;另一方面,学生也需要合适的娱乐和运动时间。一名孩子应该保持朝气。在许玲看来,要改变成才观念,加强教育资源均衡化,并构建完善各级各部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以及提升家庭科学养育能力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融入到社会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中已成为共识。但如何在不同的系统中推动这一工作,使每个孩子在校园、家庭、社区等不同场景,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找到友好空间,这仍然是一个需要实践探索的问题。
通过体育运动普及推广,或是突破口,如创新扶持政策,可以调动社会力量规范发展青少年体育组织,同时鼓励优秀退役运动员进入学校担任教练员或教师,以引领学生做好体育竞技,为他们提供一种以身为中心的活动方式,以促进其全面发展。此外,还要防患于未然,对当前挑战进行回应。“每个人都会有情绪波动,但关键是不怕就回避也不轻视就忽略。”高天明说,大部分早期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被干预,只要及时由专业人员介入即可起到很好的效果。而提高一线对心理危机识别干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最后,由香江集团董事长翟美卿提出建议,她主张加速建立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长效干预机制。她认为,要组织专家团队开发适合中小学生特点的心理测评工具,并指导各地定期开展这些测评,以建立一个全面的数据分析系统,从而确保能够有效处理任何出现的问题。这就是这次全国会议上的主要议程之一。(记者苏赞、王婧、徐雯雯、高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