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为了社会的关注焦点。在今年的全国会议上,“如何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热议话题。许多代表委员都认为,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未来是每个家庭的共同愿望,但要确保他们能阳光快乐地成长才是决定一个孩子未来的关键因素。
然而,由于情绪压力和家庭亲子关系的变化,当前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支持需求日益增长。大家发现,本应该开心度过童年的孩子,有些似乎并不那么开心,有些甚至因此陷入困境。
要保障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们需要从哪一步着手?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邀请了代表委员一起探讨这条道路。
首先,我们需要找到“不开心”的源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天明教授指出:“有的人说,我的孩子很优秀,怎么会有压力呢。”他告诉记者:“很多时候,其实我们还忽视了相对压力的存在——当我们设定的期望值太高,而实际值太低,也会产生压力,如果这种压力过度而且一直得不到调节时,也有可能带来心理健康的问题。”
全国代表、广东实验中学全汉炎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他在调研中发现,一些曾获重量级荣誉的小学生到了高中阶段,因为无法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或成绩下降,便开始出现心理问题。“这些荣誉反倒可能成为孩子的精神负担,如果没有及时调节,就有可能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全汉炎建议,要转变“唯分数论”的观念和成才观,为孩子们提供更多选择性,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
另一个方面,即使学生面临焦虑和压力,这也是可以改变的事情,不是与生俱来的。往往来自学校和家庭传导而来的非理性的养育观念和行为,以及绝对的成才观,都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此外,学生同样需要合适的娱乐时间,以保持活泼朝气。在许玲看来,要改变这个情况,可以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化,同时构建完善各级部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并提升家长科学养育能力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融入社会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已逐渐成为共识。但如何在不同的服务体系中推进这一工作,使每个孩子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在校园、家庭乃至社区中找到友好的空间,这仍然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通过体育运动为例,我们可以看到持续、合适、高质量的地面活动对于身心发挥重要作用。而吴以环主委提出了创新扶持政策,加强社会力量参与,以规范发展青少年体育组织,并鼓励退役运动员进入学校担任教练员或教师,从而引领学生进行体育竞技活动,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机会实现全面发展。
除了防患于未然,还必须回应现有的挑战。“每个人都会有情绪波动,负面情绪也是正常现象,但关键是不怕而不是回避也不轻视而忽略。”高天明表示,大多数早期心理问题其实很容易干预,只要发现并及时由专业人员支持,或转介医生干预,就能取得显著效果。他认为提高一线干预能力非常重要,同时也呼吁不要因为害怕而拖延治疗过程,因为这样做往往不能解决问题,只是在浪费宝贵时间。
最后,全美卿董事长提出建立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管理机制。她建议开展定期的心理测评工具指导,并建立数据分析系统,以便更好地预警并处理校园内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全媒体记者苏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