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今年的全国会议上,“如何让孩子阳光健康地成长”这个议题激起了众多代表委员的热烈讨论。许多人认为,虽然大家都希望孩子们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但关键在于他们是否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而心理健康是决定一个孩子未来的重要因素。
然而,由于情绪压力和家庭亲子关系的变化,今天很多儿童青少年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问题。人们发现,即使应该开心无忧度过童年的孩子,有些似乎并没有那么开心,有些甚至因此陷入了困境。
要想有效地保护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们首先需要找到“不开心”的根源。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天明教授指出:“有的父母会说,他们的孩子很优秀,所以不会有压力。”他告诉记者:“实际上,我们忽视了相对压力的存在——当我们设定的期望值太高,而实际值太低,也会产生压力。如果这种压力过度而且一直得不到调节,就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广东实验中学全汉炎老师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他在调研中发现,那些在小学或初中阶段获得重量级荣誉但上了高中后学业成绩跟不上的学生,在经历学习落差时往往感到失落,这种失落可能演变为心理问题。他建议,要改变“唯分数论”的观念和成才观,为孩子们提供更多选择,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教育工作者许玲则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她认为学生焦虑和压力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学校和家庭。她提倡改变养育观念,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化,并构建完善各级部门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以提升家庭科学养育能力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融入到社会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中已经成为共识。但如何在不同的系统中有效推进这一工作,以及如何确保每个孩子能根据自身兴趣,在不同的环境中找到友好的空间,这仍然需要实践探索。
代表委员们还强调,体育运动对于身心健康至关重要。而吴以环委员提出创新扶持政策,加大社会力量参与,让退役运动员担任教练员或教师,从而引导学生做好体育竞技,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一种途径。此外,大部分早期心理问题都是可以预防并干预的,只要及时识别并采取措施,可以得到良好的效果。
最后,全媒体记者苏赞、王婧、徐雯雯、魏丽娜、刘畅、廖靖文报道说,要加快建立学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并组织专家团队制定适合学生的心理测评工具,以便定期进行心理测评,为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