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为了社会的关注焦点。在今年的全国会议上,“如何让孩子阳光健康地成长”这个议题激起了广泛的讨论。许多代表委员都希望孩子们能够拥有更美好的未来,但要确保他们能阳光健康地成长,这是一个决定性的关键因素,而心理健康是保障这一目标实现的手段。
然而,由于情绪压力和家庭亲子关系的变化,现在很多儿童青少年面临着心理健康支持需求的大幅增加。人们发现,即使应该在童年时期快乐无忧的孩子们,有些似乎并不开心,有些甚至因此陷入困境。
要保护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们首先需要找到“不开心”的根源。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教授高天明曾经指出:“有的人说,我的孩子很优秀,怎么会有压力呢。”他告诉记者:“很多时候,其实我们还忽视了相对压力的存在——当我们设定的期望值太高,而实际值太低,也会产生压力,如果这种压力过度而且一直得不到调节时,也有可能带来心理健康的问题。”
全国代表全汉炎也有类似的看法。他在调研中发现,那些在小学或初中阶段获得重量级荣誉但后来又因为学业成绩跟不上或其他原因而感到失落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他建议,要改变社会、学校和家庭对人才评价的一致性观念,让孩子们拥有更多选择性,帮助他们找到适合发展方向。
从教育资源均衡化到养育观念转变,从公众服务体系到社区合作,每一个环节都需被重新思考和改进。如何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融入到社会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中,并推动其协同推进,是当前大家共同探讨的话题。但这项任务依然充满挑战,因为它要求不同的机构之间形成有效沟通,以及提高每个人的能力去识别并干预早期的心理危机。
除了防患于未然,还必须面对现有的挑战。“每个人都会有情绪波动,对负面情绪持开放态度是必要的。”高天明提醒大众,大部分早期的心理问题都是可以通过专业干预解决的问题,“怕就怕拖延,不要轻视它。”
最后,全媒体记者采访到的多位代表委员一致认为,加强一线人员对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能力至关重要。而香江集团董事长翟美卿则建议建立学校园内的心理危机长效干预机制,并通过定期开展心理测评工作,以此为基础构建一个全面的人生质量保障系统。(全媒体记者苏赞、王婧、徐雯雯、魏丽娜、刘畅、廖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