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相机拍摄时,镜头成像在胶卷上感光,用数字相机拍摄时,镜头成像在影像传感器上进行光电转换。要拍摄到影调正常的影像,必须让相机中的胶卷或影像传感器得到合适的曝光量。曝光控制就是在拍摄时采取各项措施灵活控制曝光量。 一、曝光对影像质量的影响 拍摄时,胶卷或影像传感器得到光量的多少称为曝光量。曝光准确与否是决定最终影像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曝光合适,即曝光量准确,最终再现的影像影调正常,明暗反差合适,彩色影像色彩饱和;曝光太少,即曝光不足,则冲洗得到的底片影像浅淡,密度太低(俗称底片薄),甚至于没有影像,景物暗部在底片上通透无层次,所得正像影像晦暗无力,画面沉闷,反差极低,画面暗部没有层次;曝光太多,即曝光过度,则冲洗得到的底片影像深浓,密度太大(俗称底片厚),所得正像(如照片)影像泛白,画面高光部分无层次,彩色不饱和,整个画面像褪了色似的。 二、影响曝光量的因素 拍摄时胶卷或影像传感器曝光量的多少取决于拍摄时的进光照度及曝光时间,即 曝光量=进光照度×曝光时间 相机用光圈和快门分别控制进光照度和曝光时间。进光照度还受被摄体的亮度影响。 胶卷或影像传感器的感光度,决定着得到高质量影像所需要曝光量的多少。 1.光圈 光圈是相机镜头中控制光线通光孔径的光阑装置,由若干金属薄片组成,一般位于镜头内两组透镜组间,可通过镜头上的光圈调节环或相机机身上的调节机构,控制其所构成孔径―――光圈孔径大小。 1)光圈系数 光圈系数是指镜头焦距与镜头入射光瞳直径之比,即: 光圈系数=镜头焦距÷入射光瞳直径 可粗略地将入射光瞳直径理解为入射光束直径。 光圈系数写做f/数或F数,标准系列的光圈系数有1、1.4、2、2.8、4、5.6、8、11、16、22、32、45等。对一指定焦距的镜头,光圈系数的数值越大,所对应的实际光圈孔径越小(光圈系数与光孔直径和进光照度的关系)。 在标准系列的光圈系数中,相邻光圈系数进光孔直径之间为 倍的关系,进光孔面积为 倍的关系,任何两档光圈进光孔面积的倍率关系,可用2n计算,其中n为两档光圈之间相差的档数,比如,f/2与f/22之间相差7档,f/2进光孔面积为f/22进光孔面积的27倍。 镜头光圈系数的标度有两种例外情况:一是许多镜头的最小光圈系数不处于光圈系数的标准系列之中;二是许多变焦镜头最小光圈系数有一范围,如一变焦镜头焦距为28-80mm,最小光圈系数为f/3.5-5.6,这光圈系数范围中的前一数值是对应最短焦距的光圈系数,后一数值对应最长焦距下的光圈系数,即该变焦镜头在不同焦距下的光圈系数不同。光圈系数随焦距变化的变焦镜头,增加了摄影时手动控制曝光的难度。变焦时光圈系数不随焦距变化而变化的镜头,称为恒定光圈镜头,否则为非恒定光圈镜头,或称可变光圈镜头。 (2)光圈的作用 光圈具有控制曝光量、控制景深和影响成像质量等三方面的作用。 控制曝光量是光圈最主要的作用。在被摄物亮度一定的条件下,光圈越大(光圈系数越小),曝光量越大。 光圈对景深的影响规律为:在影响景深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光圈系数越大,拍摄景深越大。 同一镜头不同档位光圈的成像质量不完全相同,有“最佳光圈”之说,即某一档光圈成像效果(主要是指清晰度)最好。不同镜头最佳光圈的光圈系数可能不同,从统计规律看,最佳光圈在镜头最大光圈收缩3-4档处出现的机率最大。 (3)光圈的调节 在相机上,光圈有两种调节设定方式。一是对于各档光圈系数刻在镜头光圈调节环外圆周上的相机,拍摄时要选择某档光圈,只需转动光圈调节环,使该档光圈系数值与镜头上的基线对齐即可,而且可将各光圈档位之间的任何位置与基线对齐,从而可使光圈有1/2档、1/3档的变化。另一是在相机机身上设置,通过电路控制镜头中光圈孔径大小。 单反相机通常采用预置式光圈,即在未按快门按钮释放快门时,无论置于哪一档光圈,光圈孔径都开到最大,以便取景、聚焦、测光时有足够照度,只是在按下快门按钮曝光时,光圈孔径才收缩到所选定光圈系数对应的大小,曝光结束后光圈孔径又开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