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职务科技成果不敢转不想转不能转难题

破解职务科技成果“不敢转”“不想转”“不能转”难题 上海市办公厅印发新一轮科技成果转化行动方案,鼓励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湖南省科技厅等4部门发文,推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步入“快车道”……这些政策受到广大科研人员热切关注。近日,就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这一热点话题,科技日报记者专访了科技部相关司局负责人。 记者: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进展如何? 相关司局负责人:2020年5月,科技部等9部门印发《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选取40家单位开展试点。试点工作有力推动了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一是大幅提高了转化成效。截至目前,40家试点单位向科研人员赋权成果超4000项。2023年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三种方式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额达36.25亿元。二是充分激发了转化动力。参与试点的科研人员普遍可获科技成果转化收益70%以上。仅2023年,试点单位对科研人员的现金股权奖励就高达9.33亿元。三是有力带动了地方改革。在国家层面赋权试点的示范带动下,有28个省(区、市)积极开展相关改革,试点高校院所已达700家。 记者:目前还存在哪些难点? 相关司局负责人:随着改革不断深入,一些难点逐渐凸显。一是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尚未有效建立,职务科技成果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与科技成果转化规律不相适应;二是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机制有待完善,高校技术转移机构还不健全、技术经理人的培育和激励尚存短板;三是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的实施机制不够细化,部分试点单位的尽职免责机制仍以原则性规定为主,难以落地,造成一些单位与个人“不敢转”或“不想转”。 记者:当前科研人员最关心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是什么? 相关司局负责人:从调研和座谈情况来看,科研人员关心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职务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形成的国有股权,能否不纳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范围。针对这个问题,自2021年起,已有上海市、浙江省、陕西省等17个省(区、市)先行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改革探索。其中,有10个省(区、市)明确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形成的国有股权,不纳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范围,地方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经验。二是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和高水平技术经理人队伍匮乏。对此已有超过10个省份将技术经理人纳入职称序列,北京、陕西等地出台了推动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的行动计划、认定工作指引等政策。三是试点政策是否延续。下一步,我们将加紧研究制定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和资产单列管理的制度文件,将试点经验推广至全国范围内的高校院所。 记者:接下来,科技部还将推出哪些硬招实招? 相关司局负责人:科技部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指示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在系统总结相关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持续深化改革,助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是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将赋权政策由试点单位推广至全国高校院所,让更大范围、更多数量的科研人员享受到改革红利。二是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聚焦职务科技成果及其作价投资形成的国有股权,建立更符合市场规律和成果转化特点的管理考核机制,营造有利于改革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良好氛围。三是实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机制。进一步加大对科研人员、技术经理人转化职务科技成果的激励力度等。四是细化完善尽职免责机制。打消单位员、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不敢转”“不想转”的顾虑。

上一篇:现代简约风格的116平米三室两厅装修效果图家居美学设计
下一篇:一类阻转异构体化合物的不对称合成研究获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