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为了社会的关注焦点。在今年的全国会议上,“如何让孩子阳光健康地成长”这个议题激起了众多代表委员的热烈讨论。许多人认为,想要孩子拥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心理健康才是决定未来的关键因素。
然而,由于情绪压力和家庭亲子关系的变化,现在很多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支持需求日益增长。人们发现,即使应该在童年时期快乐无忧的孩子,有时候也面临着困境。
要想守护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们首先需要找出“不开心”的根源。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天明教授曾提到:“有的人说自己的孩子很优秀,所以怎么会有压力呢?”他解释说:“实际上,我们忽略了相对压力的存在——当我们设定的期望值太高,而实际值太低,也会产生压力。如果这种压力过度而且一直得不到调节,就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广东实验中学全汉炎老师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通过调研发现,一些因为小学或初中阶段荣誉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在进入高中后,因为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和学业要求,就会感到落差。“这些荣誉反倒可能成为孩子精神负担,如果没有及时调整,就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全汉炎建议,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应该改变“唯分数论”的观念和成才观,为孩子们提供更多选择,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发展方向。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场面临的问题。她指出,一方面学生焦虑与生俱来,并非由学校或家庭传导;另一方面,又需要合适娱乐运动时间。一名孩童应当保持孩童气息。在许玲看来,要改变成就观念,加强教育资源均衡化,以及构建完善各级协同育人机制,是推动教育工作的一大步。
值得注意的是,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纳入社会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协同推进已经成为一项共识。但如何在不同系统中融合推动这一工作,使每个孩子在校园、家庭甚至社区,都能根据自身兴趣找到友好空间,这仍然是实践探索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通过体育运动普及,对于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至关重要。而深圳市政协吴以环委员提出创新扶持政策,调动社会力量,同时规范发展青年体育组织,以引领学生进行体育竞技,为他们提供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除了防患于未然,还要面对现有的挑战。“每个人都会有情绪波动,但关键是不怕而回避也不轻视而忽略。”高天明教授表示,大部分早期心理健康问题并不难干预,只要及时被专业人员所识别并得到支持,就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他认为提高一线干预能力十分重要,而翟美卿委员则建议加速建立学校心理危机长效干预机制,并定期开展心理测评工作。此外,她还提出了建立数据分析机制以及制定处理程序,以确保有效处理任何出现的心理危机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