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等保测评公司助力学校推动心理健康测评工作

近年来,国内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为了社会的关注焦点。在今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如何让孩子阳光健康地成长”成为代表委员们热烈讨论的话题。许多代表委员认为,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未来是每个家庭的期望,但是否能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这才是决定一个孩子未来的关键因素,而心理健康则是他们人生旅途中的首要任务。

然而,由于情绪压力和家庭亲子关系的变化,今天,我们发现一些本应快乐无忧的小朋友,却显得不那么开心,有些甚至陷入了困境。因此,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从哪些改变开始,为我们的下一代提供更加安全、更有保障的心理健康环境。

要想守护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们必须先找到“不开心”的根源。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教授高天明曾经告诉记者:“很多时候,我们忽视了相对压力的存在——当我们设定的期望值太高,而实际值太低,也会产生压力,如果这种压力过度而且一直得不到调节时,也有可能带来心理健康的问题。”他指出,即使有些孩子在小学或初中阶段获得了重量级荣誉,一旦进入高中,面对学业成绩跟不上或其他挑战,就可能出现落差,这种荣誉反倒可能成为他们精神负担。

全国代表全汉炎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他通过调研发现,不少造成心理问题的学生,在小学或初中时期就曾获奖,他们上了高中后,因为无法适应新环境,导致心理问题。这说明社会、学校和家庭都需要转变“唯分数论”的观念和成才观,为孩子提供更多选择性,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另一个重要观点来自全国政协委员许玲,她认为学生焦虑和压力并非天生的,它们往往来源于学校与家庭传导下的养育观念和行为,以及绝对化的成才标准。她强调,要改变这些养育方式,同时构建完善各级各部门合作育人的工作机制,以提升家长科学养育能力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纳入社会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以及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协同推进已经逐渐成为共识。但如何在不同的服务体系中有效融合推动这项工作,还需进一步探索实践以满足不同场景下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需求。

此外,与众多代表委员一道,不少专家还提出将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持续性的活动,加强体育教育,对促进身体与心灵双重健全起到了积极作用。而吴以环委员建议,可以创新扶持政策,调动社会力量,加强规范发展青少年社团组织,并鼓励退役运动员参与学校体育教练等职位,以引领学生做好体育竞技,是确保子女身心健康的一种重要途径。

除了防患于未然,还需及时回应现有的挑战。“每个人都会有情绪波动”,高天明教授说,“但关键是不应该害怕而回避,也不能轻视而忽略”。大部分早期心理问题干预并不难,只要及时由专业人员支持,或转介专业干预,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而提高一线干预能力尤为重要,因此加速建立校园心理危机长效干预机制变得至关重要。翟美卿建议可以组织专家团队开发针对中小学生特点的心理测评工具,并指导开展定期测评工作,以及建立数据分析机制和处理程序。此事已被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赞等人深入报道。(全媒体记者苏赞、王婧、徐雯雯、魏丽娜、高文涛)

上一篇:元旦倒计时全新日历揭秘开启美好新年篇章
下一篇:医疗体验的多变篇章医生轮流调理的奇妙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