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今年的全国会议上,“如何让孩子阳光健康地成长”成为了一些代表委员们热烈讨论的话题。许多代表委员都希望孩子能够拥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但他们也意识到,是否能让孩子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这才是决定一个孩子未来的关键因素,而心理健康则是这个问题的核心。
然而,由于情绪压力和家庭之间亲子关系的变化,如今,很多儿童青少年面临着心理健康支持需求日益增长的问题。人们发现,即便在应该快乐度过的童年阶段,有些孩子并没有那么开心,有些甚至因此陷入了困境。
为了保护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们需要从哪里开始寻找问题?需要推动哪些改变?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邀请了一些代表委员一起探讨解决之道。
要保护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们首先需要找到“不开心”的根源。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天明教授曾经接受采访时提到:“有的人说,他们的孩子很优秀,所以怎么会有压力呢。”他告诉记者:“其实我们往往忽视了相对压力的存在——当我们的期望值设定得太高,而实际表现又不够高,也会产生压力。如果这种压力过度而且一直不能得到调节,就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全国代表,全汉炎,对此也有相同看法。他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小学或初中时获得了重量级荣誉,但是上了高中以后,因为学业成绩跟不上或其他原因,就产生了落差。“这些荣誉反倒可能成为孩子精神负担,如果没有及时调整,就有可能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全汉炎建议,要转变社会、学校和家庭对于唯分数论和成才观念,让孩子们有更多选择性,帮助他们找到适合发展方向。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副主委许玲进一步分析指出,一方面,学生焦虑和压力的来源并不一定来自本身,它们通常来自学校和家庭传递过来;另一方面,也需要给予学生合适娱乐运动时间,让他们充满朝气。她认为,要改变成才观念,加强教育资源均衡化,同时构建完善各级各部门育人工作机制,以及提升家庭养育能力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融入社会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已经逐渐成为共识。但如何在不同的服务系统中有效推进这项工作,使每个角落都能提供持续性活动与公共服务,以“为儿童”中心为导向,还需要通过实践不断探索。
通过共同爱好来普及推广,或是在体育运动等领域进行突破。在采访过程中,不少代表委员提出了持续、合适、常态化体育运动对于身体与精神双重发展至关重要。而吴以环表示,要创新扶持政策,调动社会力量,并规范发展青年社团组织,同时鼓励退役运动员进入学校担任教练员或教师,从而引领学生做好竞技生活,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除了防患于未然,还要应对当前挑战。“每个人都会有一定的情绪波动,而且负面情绪也是正常现象,但关键是不怕也不轻视。”高天明教授指出,大部分早期的心理危机干预都是可以解决的问题,只要及时由专业人员介入就能起到很大的效果。他认为,最重要的是提高一线干预者的识别能力和干预技能,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心理危机情况。
翟美卿则建议加速建立校园内外长效性的心理危机管理网络。她提出应该组织专家团队制定符合小孩特点的心理测评工具,并指导各地学校定期开展这样的测评工作,同时建立数据分析系统,以确保所有必要措施都能被迅速实施。(全媒体记者苏赞、王婧、徐雯雯、何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