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为了社会的关注焦点。在今年的全国会议上,“如何让孩子阳光健康地成长”这个议题激起了广泛的讨论。许多代表委员都希望孩子们能够拥有更美好的未来,但他们认为,让孩子们保持心理健康才是决定未来的关键因素。
然而,由于各种压力和家庭关系的变化,现在很多儿童青少年需要更多的心理健康支持。人们发现,即使应该幸福快乐地度过童年的孩子,有些似乎并不开心,有些甚至因此陷入困境。
要保护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们首先需要找到“不开心”的原因。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天明教授指出:“我们有时忽视了相对压力的存在——当期望值高而实际值低,也会产生压力。如果这种压力持续没有得到调节,就可能引发心理问题。”
广东实验中学全汉炎老师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在调查中发现,经常在小学或初中获奖后,到了高中由于环境变化,一旦成绩下滑,就容易感到落差,这些荣誉反而可能成为精神负担,如果没有及时调整,就可能导致心理问题。他建议,要改变“唯分数论”的观念和成才观,为孩子提供更多选择,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
教育资源均衡化、完善育人工作机制,以及提升家庭养育能力水平,这些都是解铃还须系铃人的重要措施。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融入到社会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中,是当前共识。但如何在这些不同系统中推动这一工作,使每个孩子都能基于兴趣,在校园、家庭和社区找到友好空间,这仍然是一个实践探索的问题。
通过体育运动来促进身心健康,也是大家提到的重点。而深圳市政协吴以环委员提出,可以创新扶持政策,调动社会力量,加强规范发展青少年社团,同时引导退役运动员进入学校担任教练员或教师,以优秀榜样激励学生做好体育竞技。
除了预防之外,还要面对现有的挑战。“每个人都会有情绪波动,而负面情绪也是正常的。”高天明教授说,大部分早期的心理问题可以被干预,只要及时发现并由专业人士支持即可。此外提高一线人员对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事项。
最后,香江集团董事长翟美卿委员建议,加速建立学校心理危机长效干预机制。她提议组织专家团队开发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测评工具,并指导各地学校定期进行测评建立一个完整流程,从测评到数据分析再到处理程序,都应有一套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记者苏赞、王婧、徐雯雯、魏丽娜、刘畅、廖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