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为了社会的关注焦点。在今年的全国会议上,“如何让孩子阳光健康地成长”成了热议的话题。许多代表委员认为,希望孩子获得更好的未来,但能否让孩子阳光快乐地成长是决定一个孩子未来的关键因素,心理健康才是头等大事。
然而,由于情绪压力和家庭亲子关系的变化,现在很多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支持需求日益显现。人们发现,本应开心度过童年的孩子,有些似乎并不那么开心,有些甚至因此陷入困境。
要守护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们首先需要找到“不开心”的源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天明教授指出:“有的人说,我的孩子很优秀,怎么会有压力呢。”他告诉记者:“很多时候,我们还忽视了相对压力的存在——当我们设定的期望值太高,而实际值太低,也会产生压力,如果这种压力过度而且一直得不到调节时,也有可能带来心理健康的问题。”
全国代表、广东实验中学全汉炎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在调研中发现,一些曾获重量级荣誉的小孩上了高中以后,因为学业成绩跟不上或其他情况,就会产生落差,这些荣誉反倒可能成为他们精神负担。如果没有及时调节,就有可能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他建议,要转变“唯分数论”的观念和成才观,为孩子们提供更多选择性,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副主委许玲则深入分析学生焦虑和压力的来源。她认为,这种焦虑并非与生俱来,而往往来自学校和家庭传导而来的非理性的养育观念和行为,以及绝对的成才观;同时,她强调学生也需要合适的娱乐和运动时间,让他们保持朝气。她提出了改变成才观念,加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化,并构建完善各级部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以提升家庭科学养育能力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融入到社会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中已经成为共识。但如何在不同的服务体系中有效推动这些工作,使每个孩子都能基于兴趣,在校园、家庭或社区找到友好的空间,是尚需实践探索的问题之一。
通过体育运动普及推广,或是在教育政策创新方面寻找突破口,如引领退役运动员进入学校担任教练员,可以帮助培养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同时赋予他们更好的人格发展。此外,还需防患于未然,对当前面临的问题采取积极措施,比如提高一线干预能力,以便及时识别并干预早期的心理危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