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为了社会的关注焦点。在今年的全国会议上,“如何让孩子阳光健康地成长”这个议题激起了众多代表委员的热烈讨论。许多人认为,想要孩子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心理健康才是决定未来的关键因素。
然而,由于情绪压力和家庭关系的变化,现在很多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支持需求日益增长。人们发现,即使应该充满快乐度过童年的孩子,有些似乎并不开心,有些甚至因此陷入困境。
要想保护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们首先需要找出“不开心”的根源。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天明教授曾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有的人会说,他们的小孩很优秀,所以怎么会有压力呢。”他解释道:“其实我们还忽略了相对压力的存在——当我们的期望值太高,而实际情况却无法达到,这也能产生压力。如果这种压力持续而且得不到调节,也可能导致心理问题。”
广州实验中学全汉炎代表提出了相似的观点。他在调研中发现,那些在小学或初中获得重量级荣誉,但上了高中后成绩跟不上或遇到其他困难的情况,就容易产生落差。“这些荣誉反倒可能成为孩子们精神上的负担,如果没有及时调整,就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所以,全汉炎建议,要改变“唯分数论”的观念和成才标准,为孩子提供更多选择,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民建广东省委副主委、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则从更深层次分析。她指出学生焦虑和压力并非天生,而是来自学校和家庭传导的情绪,以及绝对成就观念。这两者都可能为孩子的心理问题埋下伏笔;另一方面,她强调学生需要合适的娱乐时间,每个孩子都应该保持朝气。在许玲看来,要改变成才观念,加强教育资源均衡化,并构建完善育人机制,以提升家庭养育能力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纳入社会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协同推进已经成为共识。但如何在不同的系统中融合推动这一工作,使每个孩子无论是在校园、家庭还是社区,都能基于兴趣找到友好空间和持续性活动,是仍需探索的问题。
通过共同爱好的发掘来普及推广,或是作为突破口。一系列采访显示,不少代表委员一致认为体育运动对于身心健康至关重要。而吴以环委员则提倡创新扶持政策,调动社会力量,同时规范发展青少年体育组织,并鼓励退役运动员进入学校担任教练员或教师,以引领学生做好体育竞技,为他们提供一种积极向上的方式促进身心健康新希望。
除了防患于未然,还要面对现实挑战。“每个人都会有情绪波动,负面情绪也是正常但关键不是害怕回避也不是轻视它。”高天明表示,大部分早期心理问题干预起来并不难,只要发现及时由专业人员支持或者转介专业干预,都能取得显著效果。“怕就怕一直拖着。”
最后翟美卿委员提出建立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长效干预机制。她建议制定适合年龄特点的心理测评工具指导各地学校定期开展测评工作,并建立数据分析机制与处理程序。(记者苏赞、王婧、徐雯雯、魏丽娜、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