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为了社会的关注焦点。在今年的全国会议上,“如何让孩子阳光健康地成长”成了热议的话题。代表委员们一致认为,希望孩子获得更好的未来,但让孩子阳光健康地成长才是决定一个孩子未来的关键因素,心理健康是他们头等大事。
然而,由于情绪压力和家庭亲子关系的变化,现在很多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支持需求日益增长。人们发现,本应该开心度过童年的孩子,有些似乎并不那么开心,有些甚至因此陷入困境。
要保护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们首先需要找到“不开心”的根源。全国政协委员、高天明院士指出:“有的人说,他们的孩子很优秀,所以怎么会有压力呢。”他解释说:“其实我们还忽视了相对压力的存在——当我们的期望值太高,而实际值太低,也会产生压力,如果这种压力过度而且一直得不到调节时,也可能带来心理健康问题。”
全汉炎代表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他在调查中发现,一部分因为荣誉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在小学或初中阶段就曾获重大荣誉。但到了高中,他们无法跟上学业成绩或其他情况,就出现了落差,这些荣誉反倒成为他们精神负担。如果没有及时调节,就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他建议,要改变“唯分数论”的观念和成才观,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让他们找到适合发展方向。
许玲副校长则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她认为,学生焦虑和压力并非天生如此,而是来自学校和家庭传导的情绪,以及非理性的养育观念和行为。此外,她强调,每个孩子都需要合适的娱乐时间,以保持朝气。她提出了改变成才观念、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化以及构建完善育人工作机制等建议。
值得注意的是,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融入到社会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中已经成为共识。但如何在不同系统中推动这一工作,使每个孩子能基于兴趣在不同的场景下找到友好空间,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通过持续、合适、常态化的体育运动来提升身心状态也是重要的一环。而吴以环主委提出了创新扶持政策、规范发展社团组织以及引领退役运动员进入学校担任教练员或教师等措施,以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和整体性格发育。
除了预防之外,还要有效应对当前挑战。“每个人都会有情绪波动,负面情绪存在也是正常且普遍的,但关键是不怕回避也不轻视。”高天明表示,大部分早期的问题可以通过专业干预解决,不必害怕拖延。他与多位代表委员一致认为,加强一线干预能力至关重要。
翟美卿董事长建议建立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处理机制,并提出开展定期的心理测评工作,以及建立数据分析机制。这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应对校园内的心理危机。(记者苏赞、王婧、徐雯雯、魏丽娜、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