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与优势测评提升学生物品选择能力

近年来,国内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今年的全国会议上,“如何让孩子阳光健康地成长”成了热议的话题。许多代表委员认为,希望孩子获得更好的未来,但能否让孩子阳光快乐地成长是决定一个孩子未来的关键因素,而心理健康才是头等大事。

然而,由于情绪压力和家庭亲子关系的变化,现在很多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支持需求日益增长。人们发现,本应该开心度过童年的孩子,有些似乎并不那么开心,有些孩子因此陷入困境。

要保护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们首先需要找到“不开心”的根源。全国政协委员、高天明院士指出:“有的人说,我的孩子很优秀,所以怎么会有压力呢。”他告诉记者:“其实我们还忽视了相对压力的存在——当我们的期望值太高,而实际值太低,也会产生压力,如果这种压力过度而且一直得不到调节时,也可能带来心理健康问题。”

全汉炎代表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在调查中发现,一部分因为荣誉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在小学或初中阶段曾经获得重量级荣誉,但上了高中后,因为学业成绩跟不上或其他原因,就出现了落差,这些荣誉反倒可能成为他们精神负担。如果没有及时调节,就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所以,全汉炎建议,我们应当改变“唯分数论”的观念和成才观,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性,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许玲副校长则深入分析了一方面,学生焦虑和压力并非天生有的,它们往往来自学校和家庭;另一方面,学生也需要合适的娱乐和运动时间。一名孩应该保持孩有的朝气。在许玲看来,要改变成才观念,加强教育资源均衡化,并构建完善各级各部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是提升家庭科学养育能力水平的一种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融入社会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已经成为共识。但如何在不同的服务体系中推动这项工作,使每个孩子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在校园、家庭、社区等不同场景,都能找到友好的空间和持续性的活动,是仍需探索的问题。

通过共同爱好,比如体育运动,可以普及推广或者突破口。而吴以环主委提出了创新扶持政策,以及规范发展青年体育组织,同时引导退役运动员进入学校担任教练员或教师,从而引领学生做好体育竞技,以此赋予青少年一个良好的环境进行健身活动。

除了防患于未然,还应回应当前挑战。“每个人都会有情绪波动”,高天明表示,“但关键是不要害怕而回避,也不能轻视而忽略”。大部分早期心理问题可以干预,只要及时由专业人员支持,或转介专业干预,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而提高一线对儿童青少年危机识别与干预能力十分重要。

翟美卿董事长建议建立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长效干预机制。她提出,要制定适合中小学生特点的心理测评工具,并指导推进各地学校定期开展心理测评工作。此外,还应建立测评数据分析机制,以及处理程序,以确保全面有效处理任何危机情况。(全媒体记者苏赞、王婧、徐雯雯、魏丽娜、刘畅)

上一篇:探索未来自动化软件设备的革命性影响
下一篇:水果新品种般的石头手持吸尘器H7评测2999元国产性价比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