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么被骗了的?
记得那时候,我还在为自己的新家激动不已,选择装修公司的时候也是一番辛苦考察过后决定的。他们看起来很专业,设计方案也挺不错,但最重要的是价格合理,让人感觉到了一种安全感。
签订合同的时候,他们让我仔细阅读每一个条款,我一边看一边问问题,他们耐心解答。我以为自己已经做足了准备,但实际上,那份合同里面藏着一些小字眼,让我在装修过程中不得不面对无数麻烦。
比如说,如果有任何变更,都要提前三天通知才能修改合同,这听起来似乎是个常规条款。但当我因为一次意外需要更换材料时,却发现对方竟然坚持按照原来的规定执行,尽管这会导致整个进度大打折扣。
而且,他们提到的质量保证期限并不包括材料本身,而只针对施工质量。这意味着如果某个部位出现问题,只能等到一年之后才可以申请维修,而此期间所有费用和责任都由我承担。这样的条款确实让人怀疑,这到底算是保障还是陷阱?
最后,当装修完毕准备结算账单时,又出了一次意外——他们提供的预算明显低于实际开支,而且每项额外费用的计算方式又是那么复杂。在争执中,我几乎没有什么立场,因为那些小字眼早就让我的权利被削弱到了极致。
现在回想起来,那份装修合同简直就是一种欺诈工具,它把可能发生的问题列举得清清楚楚,却总是在关键处留下了空白,让消费者无法真正地保护自己的利益。而我们这些简单民众,被忽悠、被误导,最终只能是在痛苦中学会如何审慎地处理与“合约”相关的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