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的寒冷冬日,国家天文台的2.16米光学望远镜,在兴隆观测基地静静守望着宇宙深处最为神秘的超新星爆发。它捕捉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奇迹——一颗名为iPTF14hls的超新星,它以其剧烈和连续的能量释放震惊了科学界。在接下来的600天里,这颗超新星展现出了五次大规模能量释放,每一次都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火山爆发。而且,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历史图像分析显示,该超新星可能在1954年就曾经经历过一次如此强烈的地震般爆发。
这项研究成果是由国际合作团队共同完成,其中中国团队由清华大学王晓锋教授带领,国家天文台张天萌副研究员等人参与其中。这份发现被题为“持续能量爆发引发大质量恒星形成独特富氢爆炸”,并在《自然》期刊上发布,这不仅让科学家们感到惊讶,也对现有关于超新星形成和演化理论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作为这一系列成果之一,此前的基于同一望远镜数据已有两篇论文也在《自然》期刊上发表。此外,该团队还首次发现了一类高速膨胀Ia型超新星,它们具有不同于一般Ia型超新星的光谱性质和前身族群特征。这些发现对于理解Ia型超新星及其前身,以及未来精确宇宙学研究至关重要。
此外,2.16米望远镜自1989年投入使用以来,就已经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为了提高科学产出,随着时间推移,该望远镜时间分配委员会组织了重点课题遴选,并增加了突发事件观测时间,以满足Time domain用户需求。此外,为提升观测效率和数据质量,还成功部署并完成了基地内外6台望远镜的集中控制,使得各个望遠鏡能够协同工作,从而提高了整个系统的观测质量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