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为了社会的关注焦点。在今年的全国会议上,“如何让孩子阳光健康地成长”这个议题激起了广泛的讨论。许多代表委员都希望孩子们能够拥有更美好的未来,但他们认为,让孩子们保持心理健康才是决定一个孩子未来的关键因素。
然而,由于情绪压力和家庭关系的变化,目前,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支持需求日益增长。人们发现,即便在本应该快乐度过的童年阶段,有些孩子并不幸福,有些甚至因此陷入困境。
要保护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们需要从哪里开始?我们需要推动哪些改变?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邀请了一些代表委员一起探索解决之道。
首先,我们需要找到“不开心”的源头。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教授高天明曾经说:“很多时候,我们忽视了相对压力的存在——当我们的期望值设得太高,而实际值太低,也会产生压力。”他告诉记者,如果这种压力持续而且没有得到调节,它可能导致心理问题。
另一个观点来自全国代表、广东实验中学全汉炎。他发现,那些有心理问题的问题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小学或者初中时期获得重量级荣誉后,在高中阶段遇到学业成绩跟不上的情况,这种落差使得这些荣誉反而成为精神负担。如果没有及时调整,就可能导致心理问题。他建议,我们应该改变“唯分数论”的观念和成才观,为孩子们提供更多选择性,帮助他们找到适合发展的方向。
许玲,一位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以及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对此话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她指出,学生焦虑和压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从学校和家庭传递过来的一种文化。她提醒我们,要改变成才观念,加强教育资源均衡化,同时建立完善各级部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并提升家庭养育能力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纳入社会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等协同推进已经成为共识。但如何在不同的服务体系中融合推动这一工作,还需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通过共同爱好来普及或突破口也是一个重要方向。在采访过程中,不少代表委员提到了体育运动对身心健康尤为重要。而吴以环,一位全国政协委员,他表示创新扶持政策,调动社会力量,以及规范发展青年体育组织,可以引领学生做好体育竞技,从而赋能青少年向往着更好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