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为了社会的关注焦点。在今年的全国会议上,“如何让孩子阳光健康地成长”这个议题激起了广泛的讨论。许多代表委员一致认为,让孩子拥有更好的未来是每个家庭的共同期望,但是否能够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这才是决定一个孩子未来的关键因素,而心理健康则是他们头等大事。
然而,由于情绪压力和家庭亲子关系的变化,现实中很多儿童青少年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发现,即便生活在应该充满欢笑和探索的童年阶段,有些孩子并没有那么开心,有些甚至因此陷入困境。
要守护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们首先需要找到“不开心”的源头。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教授高天明曾提到:“有的人说,我的孩子很优秀,怎么会有压力呢。”他解释道:“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忽视了相对压力的存在——当我们设定的期望值太高,而实际值太低,也会产生压力,如果这种压力过度而且一直得不到调节时,也可能带来心理健康的问题。”
广东实验中学全汉炎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在调查中发现,一些曾获得重量级荣誉的小学生,在进入高中后,因为无法继续保持学业成绩,就出现了落差,“这些荣誉反倒可能成为孩子的精神负担,如果没有及时调节,就有可能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所以,全汉炎建议,要改变“唯分数论”的观念和成才观,为孩子们提供更多选择性,让他们找到适合发展方向。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深入分析了一方面,学生焦虑和压力的来源往往来自学校和家庭;另一方面,学生也需要合适的娱乐和运动时间。她认为,要改变成才观念,同时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化,并构建完善各级部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以及提升家庭科学养育能力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融入社会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已经成为共识。但如何在不同的服务体系中推进这一工作,使每个孩童能基于兴趣,在不同场景都能找到友好空间,是仍需探索的问题。
通过体育运动普及,或是在体育组织中创新扶持政策,可以帮助培养良好的身体状态。而退役运动员参与学校教练或教师岗位,可以引领学生做好体育竞技,加强身心健全发展。此外,大部分早期心理问题干预并不复杂,只要及时发现并由专业人员支持,便能取得显著效果。提高一线对危机识别与干预能力十分重要。而建立学校园心理危机长效干预机制,如定期开展测评工具指导,更可确保有效处理任何潜在危机情况。(全媒体记者苏赞、王婧、徐雯雯、魏丽娜、刘畅、廖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