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保密局测评认证中心推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测评提升教育场所的物品安全水平

近年来,国内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今年的全国会议上,“如何让孩子阳光健康地成长”这个议题激起了众多代表委员的热烈讨论。许多人认为,想要孩子拥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心理健康才是决定未来的关键因素。

然而,由于情绪压力和家庭亲子关系的变化,现在很多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支持需求日益增长。人们发现,即使应该在童年时期快乐无忧的孩子,有时候也面临着困境。

要想守护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们首先需要找出“不开心”的根源。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天明教授曾提到:“有的人说自己的孩子很优秀,所以怎么会有压力呢?”他解释说:“实际上,我们忽略了相对压力的存在——当我们设定的期望值太高,而实际值太低,也会产生压力。如果这种压力过度而且一直得不到调节,就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广东实验中学全汉炎老师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通过调研发现,一些因为小学或初中阶段荣获重量级奖项后,在高中阶段出现学业成绩跟不上的学生,他们往往感到失落,这种情况可能导致他们的心理问题。他建议,要改变“唯分数论”的观念和成就观,让孩子们有更多选择性,帮助他们找到适合发展方向。

教育工作者许玲副校长则深入分析这一话题。她指出,学生焦虑和压力并非天生的,而是从学校和家庭传导而来。不合理的养育观念和绝对成就主义可能会给孩子埋下心理问题之 seed;同时,她强调学生还需要适当娱乐与运动时间,每个孩子都应该保持朝气。而解铃还须系铃人,她主张改变成就观念,加强教育资源均衡化,以及构建完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以提升家庭科学养育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纳入社会服务、公共卫生及保障体系协同推进已经成为共识。但如何在不同的服务体系中融合推动这项工作,使每个孩子在校园、家庭、社区等不同场景,都能基于兴趣找到友好空间,是仍需实践探索的问题。

一些代表委员提到了持续、合适、常态化体育运动对于身心健全尤为重要。而深圳市政协吴以环委员提出创新扶持政策,并引领退役运动员进入学校担任教练员或教师,从而引领学生参与体育竞技,为他们提供一种促进身心发展的手段。

除了防患于未然,还要回应当前挑战。“每个人都会有情绪波动,但关键是不害怕也不轻视。”高天明教授表示,大部分早期心理问题并不难干预,只要及时由专业人员支持,或转介专业干预,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怕就是怕拖着。”他认为提高一线对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能力十分重要。

最后,翟美卿委员建议加速建立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长效干预机制。她提出组织专家团队制定针对中小生特点的心理测评工具,并指导各地定期开展心理测评,同时建立数据分析系统,以及制定处理程序。(记者苏赞、何晨昊)

标签: 天文图吧

上一篇:工控机设备在现代工业生产中的作用是什么
下一篇:工控机设备的前景与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