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为了社会的关注焦点。在今年的全国会议上,“如何让孩子阳光健康地成长”这个议题激起了广泛的讨论。许多代表委员都希望孩子们能够拥有更美好的未来,但他们认为,让孩子们能阳光健康地成长才是决定一个孩子未来的关键,心理健康是促进这一目标实现的前提。
然而,随着情绪压力和家庭关系变化的加剧,现在很多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支持需求日益增长。人们发现,即便在应有乐趣度过童年的年龄段,有些孩子并非如此快乐,有些甚至因此陷入困境。
要想有效地保护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们首先需要找出“不开心”的源头。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教授高天明曾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相对压力的存在——当我们设定的期望值太高,而实际值太低,也会产生压力。如果这种压力过度而且一直得不到调节时,也可能带来心理健康问题。”他强调,这种情况下,即使荣誉反倒成为精神负担,如果没有及时调整,就可能导致心理问题。
广东实验中学全汉炎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学生在小学或初中阶段因获得重量级荣誉而感到骄傲,但到了高中阶段,由于环境和学业要求发生改变,这些荣誉反而变成了精神负担。他建议,社会、学校和家庭应该改变“唯分数论”的观念,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性,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教育工作者许玲则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她指出,学生焦虑和压力并不总是天生的,而往往来源于学校和家庭传递下的养育观念。她主张,要改变成才观念,加强教育资源均衡化,同时构建完善各级部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以提升家长养育能力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纳入到社会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协同推进已经成为共识。但如何将这些不同的服务体系融合起来,为每个孩子提供持续性活动及公共服务仍需进一步探索。
通过共同爱好进行普及推广,或寻找突破口也是重要途径之一。记者采访过程中,不少代表委员提到体育运动对于身心健康至关重要。而吴以环委员提出创新扶持政策,并引导优秀退役运动员进入学校担任教练或教师,以引领学生做好体育竞技,是一种有效方式。此外,大部分早期心理问题可以通过专业人员干预得到解决,因此提高一线干预能力也变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