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为了社会的关注焦点。在今年的全国会议上,“如何让孩子阳光健康地成长”成了热议的话题。许多代表委员认为,希望孩子获得更好的未来,但能否让孩子阳光快乐地成长是决定一个孩子未来的关键因素,心理健康才是头等大事。
然而,由于情绪压力和家庭亲子关系的变化,现在很多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支持需求日益增长。人们发现,本应该开心度过童年的孩子,有些似乎并不那么开心,有些孩子因此陷入困境。
要保护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们首先需要找到“不开心”的根源。全国政协委员、高天明院士说:“有的人会说我的孩子很优秀,所以怎么会有压力呢?”他告诉记者:“实际上,我们忽视了相对压力的存在——当我们设定的期望值太高,而实际值太低,也会产生压力。如果这种压力过度而且一直得不到调节时,也可能带来心理健康的问题。”
全汉炎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在调查中发现,一部分因为荣誉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在小学或初中阶段就曾获重大荣誉。但到了高中,他们无法跟上学业成绩或其他情况,就出现了落差,这些荣誉反倒可能成为他们精神负担。如果没有及时调节,就可能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他建议,要改变“唯分数论”的观念和成才观,让社会、学校和家庭为孩子提供更多选择性,帮助他们找到适合发展的方向。
许玲副校长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她认为学生焦虑和压力并非天生,而往往来自学校和家庭。她提到绝对的成才观念,以及非理性的养育行为,都可能给予孩子埋下心理问题的伏笔。她还强调解铃还需系铃人,一方面要改变成才观念,还需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化;另一方面,要构建完善各级各部门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并提升家庭科学养育能力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纳入社会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协同推进已经逐渐成为共识。但如何在不同的服务体系中融合推动这项工作,使每个孩童在校园、家园、社区等不同场景,都能基于兴趣找到友好的空间,是仍需实践探索的问题。
通过共同爱好普及教育,或是突破口创新,可以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发挥潜能。吴以环主委表示,要创新扶持政策,调动社会力量,加强规范发展青年体育组织,同时引导退役运动员进入学校担任教练员或教师,以引领学生做好体育竞技,为其提供良好的环境助其健全成长。
除了防患于未然,还应回应现存挑战。“每个人都会有情绪波动,负面情绪也是正常与普遍。”高天明指出,大多数早期心理问题并不难干预,只要发现后及时由专业人员支持,或转介医生干预即可起到效果。他认为提高一线干预能力十分重要。
翟美卿董事长建议建立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处理机制。她提出应该组织专家团队制定适合中学生的测评工具,并指导各地定期开展测评工作,从而建立一个完整的心理危机处理系统。(记者苏赞、王婧、徐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