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为了社会的关注焦点。在今年的全国会议上,“如何让孩子阳光健康地成长”成了热议的话题。许多代表委员认为,希望孩子获得更好的未来,但能否让孩子阳光快乐地成长是决定一个孩子未来的关键,是他们头等大事。
然而,由于情绪压力和家庭亲子关系的变化,现在很多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支持需求日益增长。人们发现,本应该开心度过童年的孩子,有些似乎并不那么开心,有些甚至因此陷入困境。
要保护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们首先需要找到“不开心”的源头。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教授高天明说:“有的人说,他们的孩子很优秀,所以不会有压力。”他告诉记者:“我们往往忽视了相对压力的存在——当我们设定的期望值太高,而实际值太低,也会产生压力。如果这种压力过度而且一直得不到调节时,也可能带来心理健康问题。”
广东实验中学全汉炎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他在调研中发现,产生心理问题的孩子群体中,有相当部分的孩子在小学或者初中阶段曾获重量级荣誉,这些荣誉反倒可能成为精神负担,如果没有及时调节,就可能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他建议,社会、学校和家庭要改变“唯分数论”的观念和成才观,为孩子们提供更多选择性,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则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一切。她指出,一方面,学生焦虑和压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来自学校和家庭;另一方面,学生也需要合适的娱乐时间,每个孩应该保持孩有的朝气。她提出了改变成才观念,加强教育资源均衡化,以及构建完善育人机制提升家庭养育能力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融入社会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已经成为共识。但如何在这些系统中推动这一工作,使每个孩在校园、家庭和社区都能基于兴趣找到友好的空间,这仍然是一个探索的问题。
通过体育运动或共同爱好普及推广,或是突破口,以持续、高效常态化方式进行体育活动,对身心发展至关重要。而深圳市政协吴以环提出创新扶持政策,比如引导退役运动员进入学校担任教练员或教师,从而引领学生做好体育竞技,为青少年提供一个促进身心发展的地方。
除了防患于未然,还要应对现实挑战。“每个人都会有情绪波动”,高天明说,“关键是不害怕回避也不轻视忽略”。他认为,大部分早期心理问题干预起来并不难,只需发现后即可由专业人员支持或转介到专业医生得到干预。这一点被多位代表委员一致认同,他们认为提高一线识别危机干预能力非常重要。
最后,香江集团董事长翟美卿建议加速建立学校心理危机处理机制。她提议组织专家团队制作适合学生的心理测评工具,并指导各地定期开展测评工作建立数据分析系统,以及制定完整流程处理程序。(全媒体记者苏赞、王婧、徐雯雯、魏丽娜、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