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今年的全国会议上,“如何让孩子阳光健康地成长”成为了一些代表委员们热烈讨论的话题。许多代表委员认为,所有人都希望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但是否能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这才是决定一个孩子未来的关键因素,心理健康是他们头等大事。
然而,由于情绪压力和家庭与子女之间关系的变化,现在我们发现,有很多儿童青少年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有些孩子虽然应该快乐地度过童年岁月,却似乎并不开心,有些甚至因此陷入困境。
要保护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们需要从哪个角度开始,从哪些方面进行改变?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邀请了一些代表委员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找到“不开心”的原因。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教授高天明曾经提到:“很多时候,我们忽视了相对压力的存在——当我们的期望值太高,而实际值太低,也会产生压力,如果这种压力过度而且一直得不到调节时,也可能带来心理健康的问题。”
广东实验中学的全汉炎也有类似的看法。他在调查中发现,那些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是在小学或初中时就获得了重要荣誉,然后上了高中之后,因为环境变换,一旦学业成绩跟不上或其他情况,就会感到落差。“这些荣誉反倒可能成为孩子精神负担,如果没有及时调节,就有可能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全汉炎建议,要改变“唯分数论”的观念和成才观,让孩子们有更多选择性,并帮助他们找到适合发展的方向。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则进一步分析说,学生焦虑和压力并非天生有的,而通常来自学校和家庭传递下来的非理性的养育观念和行为,以及绝对的成才观,都可能导致孩子的心理问题。而学生也需要适量的娱乐和运动时间,每个孩子都应该保持自己的朝气。在许玲看来,要改变教育资源均衡化,加强各级部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以及提升家庭科学养育能力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融入社会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已经逐渐成为共识。但如何在不同的服务体系中推动这一工作,使每个孩能够基于兴趣,在校园、家庭、社区等不同场景找到友好的空间,是仍需实践探索的问题。
通过共同爱好普及推广,或突破口,可以更好地支持这项工作。记者采访过程中,不少代表委员提到持续、高质量、高频率的人体活动对于身体与心灵都是非常重要。而深圳市政协主委吴以环表示,创新扶持政策,让社会力量参与进去,同时规范发展青年体育组织,让优秀退役运动员进入学校担任教练员或教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竞技机会,以此促进他们的心身健全发展。
除了防患于未然,还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每个人都会有情绪波动,负面情绪也是正常现象,但关键是不害怕回避也不轻视它。”高天明说,大部分早期心理危机可以有效干预,只要及时由专业人员支持或者转介医生干预,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怕就怕拖着”,他认为提高一线识别干预能力十分重要。
香江集团董事长翟美卿则建议加速建立学校心理危机处理机制。她提出应组织专家团队制定适合小学生特点的心理测评工具,并指导各地学校定期开展测评工作,以建立检测预警数据分析系统,并制定完整处理程序。(全媒体记者苏赞、王婧、徐雯雯、魏丽娜、刘畅、廖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