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为了社会的关注焦点。在今年的全国会议上,“如何让孩子阳光健康地成长”这个议题激起了广泛的讨论。许多代表委员都希望孩子们能够拥有更美好的未来,但要确保他们能阳光健康地成长,这是一个决定性的关键因素,而心理健康是保障这一目标实现的手段。
然而,由于各种情绪压力和家庭之间亲子关系的变化,当前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支持需求日益显著。人们发现,即使在本应充满快乐与无忧无虑童年的岁月里,有些孩子并不那么开心,有些甚至因此陷入困境。
为何要守护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们首先需要找出“不开心”的源头。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天明教授曾经告诉记者:“很多时候,我们忽视了相对压力的存在——当我们的期望值设定得太高,而实际值却偏低,也会产生压力。如果这种压力过度且持续没有得到调节,就可能带来心理问题。”他指出了,当一个孩子在小学或初中时获得重量级荣誉,但到了高中阶段突然遇到学习成绩下滑或其他挑战时,他们可能会感到落差,从而产生心理问题。他建议,我们应该改变“唯分数论”的观念和成才观,为孩子提供更多选择性,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
全汉炎委员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他通过调研发现,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小孩中有一部分是在小学或者初中的时候就获得过重要荣誉,但上了高中后,因为环境变换导致学业跟不上或者其他原因,就会出现落差。“这些荣誉反倒可能成为孩子精神负担,如果没有及时调节,就有可能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全汉炎提出了转变社会、学校和家庭对于教育成功标准,以及给予学生更多选择,以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许玲委员则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一方面,学生焦虑和压力并非天生如此,它们往往来源于学校和家庭;另一方面,学生需要合适的娱乐活动以及运动时间。一位正常成长着的人应该保持一些特有的活力。在许玲看来,要改变养育观念,同时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化,并构建完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以提升家长科学养育能力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融入到社会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中已逐渐成为共识。但如何在不同的服务系统中有效推进这项工作,使每个孩子都能根据自身兴趣,在校园、家庭或社区等不同场所找到友好空间,是仍需实践探索的问题。
通过体育运动普及,或是共同爱好的探索,可以进一步推广。此外,还可以创新扶持政策,让退役运动员进入学校担任教练员或教师引领学生进行体育竞技,从而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全增长。
除了防患于未然,还要面对现有的挑战。“每个人都会有情绪波动,负面情绪也是正常且普遍的事情,但是关键是不怕而回避也不轻视而忽略。”高天明说,大多数早期的心理问题并不难干预,只要发现及时由专业人士支持,或转介医生干预,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而提高一线人员识别并处理儿童青少年心理危机能力十分重要。
翟美卿委员建议加速建立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她提出组织专家团队制定针对中小学生特点的心理测评工具,并指导各地区中学定期开展测评工作,以建立测评预警数据分析流程,以及校园危机处理程序。(记者苏赞、王婧、徐雯雯、魏丽娜、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