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外学者齐聚上电,探讨AI赋能新型电力系统
当电力系统从以稳定的煤电为主转型为以不稳定新能源为主时,短时用电高峰带来的投资问题愈发突出,同时现有储能技术尚不足以完全解决新能源消纳难题,人工智能(AI)是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解决这些问题?
12月14日,2024年上海电力大学“AI赋能新型电力系统”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在上海电力大学临港校区举行,来自海内外优秀学者围绕“新型电力系统+AI ”等问题开展深度探讨。
论坛现场。图片由上海电力大学提供?
上海电力大学校长顾春华介绍了学校在AI与“源网荷储”深度融合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具体实践。在源端,利用AI预测风、光等波动性和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发电特性,降低源端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以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和利用效率;在网端,通过AI模型分析配网中的网络特征、功率潮流特征,并结合智能算法优化调度策略增强配网对随机波动的抵御能力、对功率双向流动的适配能力和对潜在风险的研判能力;在荷端,基于用户行为、天气等多方面因素,利用AI学习和训练负荷的非线性和动态特征,确保电能用户的安全稳定。顾春华表示,学校未来将在电力AI、电力大数据、电力大模型、电力芯片等领域持续深耕,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提供“AI+电”的上电方案。
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禹胜以《AI在自适应停电防御体系中的功能定位》为主题进行报告分享。薛禹胜强调,能源系统不是孤立的存在,需要将不同领域复杂问题中的共性部分抽象为统一的方。目前,我国电力系统已发展为智能电网,未来将是能源的信息—物理—社会系统,应综合考虑经济转型、能源转型、双碳变革、社会参与的目标,关注信息流、行为流、碳元素流、能源流和资金流,融合多视角研究系统的演化。在薛禹胜看来,AI擅长处理不确定的问题,是用统计学和风险学的理论进行研究,只能给出一个条件概率最大的统计结果,而无法识别出风险不应被忽视的其他潜在场景,需要将大模型与因果推理进行整合。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可再生能源并网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王伟胜,上海电力大学教授马静,英国利兹大学教授Anthony G. Cohn,英国伦敦布鲁内尔大学教授李茂贞,英国布鲁奈尔大学教授Asoke K. Nandi也分别以《新型电力系统的特征与挑战》《新型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人工智能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影响》《面向智能电网的可解释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机器学习的融汇》为主题,进行报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