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文:未来的家居智能,背后是小数据的故事
在一个即将到来的未来,我们或许会看到家庭生活中充满了智能化的产品和服务。从智能音箱到全息美女,这些技术似乎都在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前进——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更加高效。但是,面对这样一片繁华与科技的大幕,有没有人想过,背后这些看似完美无缺的技术究竟是如何运作的?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小数据又该如何发挥它独特的作用?
我们首先来聊聊陈建文,他是一位在电子科技大学担任视觉智能研究中心主任的人物。他不仅是一个学者,更是一个创业者,在国内AI人的印象里,他是一位跳脱型、开放型的人士,那主要是因为他想得深、说得多。在一次国内AI创新峰会上,当时作为主办方特邀嘉宾的一次演讲中,他就不时爆出“骇人听闻”的论断。
半月之后,在2017CJ上,我们再次见到了他,因此有了下面的谈话。经过一周左右零零散散的整理,终于成文:
对于很多人来说,人工智能技术有着长达61年历史、经历过三起两落的曲折历程,而其之所以会一直保留着复兴的希望,是因为它拥有感知技术、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大数据和模式识别等关键性技术。不过,对于AI领域浸淫十多年的陈建文来说,他似乎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和判断。
“其实,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大数据只是工具,它不是目的。大数据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问题,但解决问题还需要小数据。” 他说,“你可能知道,我曾经提倡‘没有完美的大数据现实世界都是小数据’。”
他的观点很直白:“如果你想要了解一个人,你不能只看他们所有朋友之间交互的情况,而要关注每个人与这个世界之间的小互动。这就是为什么机器学习比大规模计算更重要。”
当我们问及他对未来的人工智能展望时,他变得更为深刻:“我认为AI最终将被用作一种工具,用以增强人类能力而非取代它们。例如,将来我们可能使用眼镜或者其他设备,让它们通过分析环境中的细微变化预测我们的需求。”
但这并不意味着大规模收集用户行为信息就会成为过去:“当然,这要求新的伦理标准和隐私保护措施,以确保这种增强不会侵犯个人隐私,也不会导致滥用.”
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得不提到的是当前市场上的各种应用程序,他们似乎总是在试图利用用户提供给他们的大量信息以改善服务。但对于这样的做法,有没有考虑到潜在的问题呢?
“我的观点很简单,” 陈建文坚定地说道,“如果你想要真正理解一个人,你必须去探索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微妙细节,这些通常无法通过大规模监控捕捉得到。”
因此,无论是从科学还是社会层面,都需要重新思考目前所采用的方法,并寻找新的方式去支持人工智能发展,同时也要确保这些发展符合伦理道德标准。
最后,我们提出一个问题给读者:是否已经开始思考,就像那些科幻电影一样,将来人们如何与机器交流?答案并不是那么简单,但有一件事可以确定的是,无论何种形式,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