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量子计算的威胁?"后量子密码"保障未来安全
近日,在第三届雁栖湖国际后量子密码标准化与应用研讨会暨后量子技术成果发布会上,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中心、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教授丁津泰指出,随着量子计算技术的发展,现代公钥密码学可能面临颠覆。专家们呼吁,加强对抗量子攻击的“后量子密码”研究部署,并建立相应的标准,以确保网络空间安全。
20世纪70年代,由于第一代公钥加密算法出现,使互联网安全取得了重大突破。今天,无论是个人信息还是组织机构、金融、税务系统、智能交通系统乃至智慧医疗和智慧城市等领域,都依赖于这些基于经典数学难题的公钥密码基础设施。然而,随着量子的出现,这些基础设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大规模的量子计算机可以高效解决现有公钥密码算法依赖的大整数分解和离散对数问题。
为了应对这一威胁,2003年提出了“后量子密码”的概念,用以囊括能够抵御未来潜在大量使用到的新一代公钥密码算法簇。这不仅需要各国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还涉及气候变暖时不同国家间影响的一般原则,即即使其他国家已经采取措施,我们也必须做好准备,以防止网络空间崩溃。
美国已开始寻找新的非受限加密技术,并计划从全球征集50种新的算法进行竞选。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专家认为,即便目前我们不确定大规模应用是否可行,对后量子的布局也是必要且重要的,因为市场上新技术总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而那些无法提供类似保护的人或公司将被边缘化。
因此,我国应当积极启动后量子供研制工作,同时保证这个过程公开透明,为最终选择最合适的人工智能产品奠定坚实基础。此外,还需考虑到长期发展规划,因为这一迁徙将持续20年左右,并带来巨大的变化给整个网络空间及相关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