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为了社会的关注焦点。在今年的全国会议上,“如何让孩子阳光健康地成长”这个议题激起了广泛的讨论。许多代表委员都希望孩子们能够拥有更美好的未来,但他们认为,让孩子们保持心理健康才是决定未来的关键因素。
然而,由于情绪压力和家庭关系的变化,当前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支持需求日益增长。人们发现,即使在应该快乐度过童年的年龄段,一些孩子却显得不那么开心,有些甚至陷入困境。
要保护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们需要从哪里开始?我们需要推动哪些改变?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邀请了一些代表委员一起探索解决之道。
首先,我们需要找到“不开心”的源头。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教授高天明曾表示:“很多时候,我们忽视了相对压力的存在——当我们的期望值太高,而实际值太低,也会产生压力。如果这种压力过度而且一直得不到调节时,也有可能带来心理健康问题。”他指出,这种情况尤其常见于那些在小学或初中获得重量级荣誉后,却在高中阶段遇到学业成绩下降或其他问题,从而产生落差的情况。
另一个观点是,由全国代表、广东实验中学全汉炎提出的。他发现,在心理问题发生的一部分学生中,有相当多的是曾经在小学或初中阶段获得过重大荣誉,然后到了高中阶段由于环境变化出现学业成绩跟不上或其他情况,从而产生落差。因此,全汉炎建议,要转变“唯分数论”的观念和成才观,为孩子们提供更多选择性,帮助他们找到适合发展的方向。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副主委、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则进一步分析了这一问题。她指出,学生焦虑和压力并非天生,而往往是由学校和家庭传导而来。她强调,要改变成才观念,加强教育资源均衡化,同时构建完善各级部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以提升家庭科学养育能力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纳入社会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及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协同推进已成为共识。但如何将这些不同的服务体系融合起来推动这项工作,使每个孩子能基于兴趣,在各种场景下都能找到友好空间和持续活动,以及公共服务,还需要实践与探索。
通过共同爱好的发现,以及普及推广或者突破口,可以更好地支持这项工作。而全国政协委员吴以环提出创新扶持政策,调动社会力量,并规范发展青少年体育组织,以及引领退役运动员进入学校担任教练员等,以促进学生体育竞技与身心健康结合。此外,大部分早期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专业干预得到解决,因此提高一线干预能力也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