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为了社会的关注焦点。在今年的全国会议上,“如何让孩子阳光健康地成长”这个议题激起了广泛的讨论。许多代表委员都希望孩子们能够拥有更美好的未来,但他们认为,让孩子们保持心理健康才是决定未来的关键因素。
然而,由于情绪压力和家庭关系的变化,当前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支持需求日益增长。人们发现,即使在应有乐趣地度过童年的环境中,有些孩子依然感到不开心,有些甚至因此陷入困境。
要保护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们首先需要找到“不开心”的根源。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教授高天明指出:“很多时候,我们忽视了相对压力的存在——当我们设定的期望值太高,而实际值太低,也会产生压力。如果这种压力过度而且一直得不到调节时,也有可能带来心理健康问题。”
广东实验中学全汉炎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发现,那些曾经在小学或初中获得重量级荣誉但后来在高中遇到学业成绩跟不上或其他情况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这些荣誉反倒可能成为孩子的精神负担,如果没有及时调节,就有可能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他建议,社会、学校和家庭应该改变“唯分数论”的观念和成才观,为孩子提供更多选择性,帮助他们找到适合发展的方向。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则进一步分析说,一方面,学生焦虑和压力并非与生俱来的,它们往往来源于学校和家庭;另一方面,学生也需要合适的娱乐时间。一名应该拥有朝气。在许玲看来,要改变成才观念,加强教育资源均衡化,以及构建完善育人工作机制,都很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融入社会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已经成为共识。但如何在不同系统中推动这一工作,使每个孩子能根据兴趣,在不同的场景里找到友好的空间,这仍需实践探索。
通过体育运动普及推广,可以为儿童青少年身心带来积极影响。而深圳市政协主委吴以环提出了创新扶持政策,以调动社会力量,并规范发展青少年体育组织,同时引导退役运动员进入学校担任教练员或教师,从而领导学生进行体育竞技赋能其全面发展。
除了防患于未然,还要面对现有的挑战。“每个人都会有情绪波动”,高天明表示,“但是关键是不怕就回避,不轻视就忽略”。大部分早期的问题可以通过咨询师、社工或者转介医生的干预得到解决。他认为提高一线干预能力十分重要,而翟美卿则建议建立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处理机制,并定期开展测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