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为了社会的关注焦点。在今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如何让孩子们阳光健康地成长”成为热议的话题。许多代表委员都希望孩子能获得一个更好的未来,但他们认为心理健康才是决定一个孩子未来的关键因素。
然而,由于情绪压力和家庭亲子关系的变化,现在很多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支持需求日益增长。人们发现,尽管应该开心度过童年的孩子,有些似乎并不那么快乐,有些甚至因此陷入困境。
要保护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们需要从哪里开始?我们需要推动哪些改变?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邀请了代表委员一起寻找解决方案。
要找到“不开心”的原因,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每个人的情况。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教授高天明曾经说:“有的人会说我的孩子很优秀,所以他怎么会有压力呢?”他告诉记者:“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忽视了相对压力的存在——当我们的期望值太高,而实际值太低,也会产生压力。如果这种压力过度而且一直得不到调节时,也可能带来心理健康问题。”
广东实验中学全汉炎也有类似的看法。他在调研中发现,那些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大多是在小学或者初中阶段因为成绩非常好而受到重视,然后到了高中阶段,因为学业成绩跟不上了或其他原因,就出现了落差。“这些荣誉反倒可能成为孩子的精神负担,如果没有及时调节,就有可能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所以,全汉炎建议,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应该改变“唯分数论”的观念和成才观,让孩子们拥有更多选择,并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进一步分析了一些具体的问题。她认为,学生的情绪焦虑并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于学校和家庭环境。她还提到,家长应当给予足够时间让孩子进行娱乐和运动,这样才能保持他们朝气蓬勃。而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改变成才观念,还要构建完善各级各部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以及提升家庭养育能力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融入到社会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中已经逐渐成为共识。但如何在不同的系统中推动这项工作,使每个孩子都能在不同的环境下根据自己的兴趣找到友好的空间,这仍然是一个需要实践探索的问题。
通过共同爱好的活动普及或突破口可以帮助这一目标实现。而深圳市政协主委吴以环则提出了创新扶持政策,以引导退役运动员进入学校担任体育教练员或教师,从而促进学生参与体育竞技,为他们提供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交环境。
除了防患于未然,还要应对当前面临的问题。“每个人都会有情绪波动,对负面情绪感到害怕也是正常的,但关键是不应该回避也不应该忽略。”高天明表示,大部分早期的心理问题并不难处理,只需及时由专业人员干预就能有效果。“怕就怕一直拖着。”
最后,由香江集团董事长翟美卿提出,要加速建立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她建议组织专家团队开发适合中小学生特点的心理测评工具,并指导各地定期开展心理测评工作,以此建立一套完整的数据分析与干预程序。(全媒体记者苏赞、王婧、徐雯雯、魏丽娜、刘畅、廖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