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的引领下,传统互联网企业或许能迎来第二春。联想、海尔等老牌企业在1984年前后崛起,是国内首批非国有企业中的佼佼者。如今,这些名企已经步入中年,对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关联度并不高,而是BAT、小米这些新兴力量所占据的位置。而AI是否能让这些企业重拾青春?答案值得期待。
与小米相比,联想更倾向于传统产品公司模式:制造产品、控制成本、保持毛利率、塑造品牌并增加溢价。然而,小米不仅专注于硬件,还侧重系统和云端服务,同时放宽对毛利率的追求。这正是互联网带来的变化,如同一家公司修建高速公路,但只收取工程款,而另一家则设立收费站确保持续收益。
PC时代,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在互联网视角下,PC厂商辛勤将电脑送到千家万户,却忽略流量价值,因此后来的互联网巨头以极低成本在电脑上安装软件,然后赚取非PC产品衍生价值。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因为大家意识到了流量价值,没有人再“收工程款”,而是收取装机费。现在历史似乎重演。
随着多种设备出现及家电智能化,这些功能型终端变得越来越智能,并承担交互入口职责,而不是简单地默默工作。这时,流量呈现分散化趋势,不再局限于手机和电脑等少数几台终端。新设备以及现有设备智能化实际上是在重演过去PC时期的情况,只不过核心不同,即传统家电乃至汽车公司替代了过去联想角色。这会额外搭建出与现在手机+应用商店+应用类似的通路,可以干一切事情。
对于传统家电公司来说,有两条道路可选:
与过去一样专注产品本身,加强品牌建设,以提高毛利率。
类似小米,将业务延伸至后端,不仅赚取硬件收入,还要赚取后端服务收入。
近20年来,虽然人们关注的是新兴行业如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但对家电行业态度却是淡漠。不顾这一点,就像科技新闻里很难看到它们的身影。但AI给予了他们新的突破机会。在未来可能会实现云端计算,让各个终端无需进行复杂计算,只需执行指令即可。但目前看来,AI最根本特征仍然体现在设备上,使其具有感知能力,并根据感知采取行动,为用户创造全新的体验。
这意味着纯粹的人工智能公司想要落地必须克服生产制造障碍,而此障碍远高于家电企业克服算法障碍,因此当前家庭用电器制造商拥有更多发言权,比起纯粹从事人工智能的大型公司更具优势。此刻,每个企业都需要变成苹果加亚马逊那样结合软硬件,从而使软硬融合程度更加紧密。
亚马逊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努力补偿自身在产品上的不足。而Google作为一个纯净度较高的人工智能巨头,在面临Google Home推广时显得有些被动,其缺乏处理复杂物理世界问题的经验也限制了其销售自己的产品能力。
对于家庭用电器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掌握网络技术以及理解人工智能,并且建立自己的生态系统。一旦如此,在两个潜在场景中,他们都会面临问题:
第一个场景可以称之为“方阵化”;当所有连接到网络并注入了智慧属性的产品彼此之间产生更大价值,那么选择使用相同品牌的一系列设备用户体验将更加流畅。而如果所有15台都是A品牌,那么用户很少会考虑其他单独空调品牌,此时整个生态系统就像苹果一样全面整合,最终目标就是打造完整生态系统,无论只是修路还是设置收费站都由自己完成。
第二个场景则是整个smart system由第三方提供,只要遵循标准接入,便能够增强互操作性,从而成为Windows(操作系统),其他则扮演PC(硬件)角色。
对于任何一家的家庭用电厂商,最理想状态就是第一种情况,以避免微薄利润进一步缩水。
按影响深远排序,如果按照节奏讲说区块链快过互联网,再快过人工智能,那么顺序应该反转过来。如果按影响深远排,则可能正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