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解析探测器首次着陆彗星

欧空局太空探测器释放一个着陆器成功在彗星表面着陆,这是人类的探测器首次着陆彗星。

“罗塞塔”太空探测器将向彗星表面投放“菲莱”小型着陆器(示意图)

    11月13日报道
    据欧空局(ESA)最新消息,该机构的“罗塞塔”太空探测器释放一个名为“菲莱”的小型着陆器于北京时间11月13日凌时5分成功软着陆彗星,这是人类的探测器首次成功着陆彗星。 “菲莱”重约100公斤,大小如同一个电冰箱。接下来,它将进行为期六个月的实验,分析彗星的化学成分和组成。
    在降落彗星的过程中,“菲莱”上的相机记录降落时的景象,设备则尝试采集彗星周围的气体和尘埃样本,同时测量磁场和等离子体。还有一台设备监测“菲莱”和“罗塞塔”的间距,并尝试主动遥测彗星表面,部分数据在下降途中已实时传给“罗塞塔”探测器。

这是母船“罗塞塔”号拍摄的“菲莱”登陆器下降时的照片

这是“菲莱”着陆器在下降的过程中拍摄的彗星照片(距离彗星大约3公里)

“菲莱”伸出三条起缓冲作用的着陆腿,着陆腿底部还会旋出螺栓,钻入彗星的表面之下。

    在接近彗星的时候,“菲莱”伸出三条起缓冲作用的着陆腿,并发射两根酷似“鱼叉”的装置,把自己牢牢固定在彗星表面(据悉,这次发射的“鱼叉”固定装置出现了问题,但未影响成功着陆)。与此同时,位于顶端的推进器也开始点火,把“菲莱”压在彗星表面。着陆腿底部还会旋出螺栓,钻入彗星的表面之下,再次进行固定。
    “菲莱”着陆器可以靠太阳能电池供电。除此之外,它自身还携带有电池,大约能够维持其五天的运转。此外,“罗塞塔”探测器作为母船,将继续围绕彗星飞行,至少持续到2015年底。
    为什么要研究彗星?
    自古以来,拖着长长尾巴的彗星就十分引人注目,美丽的外表之下还隐藏着太阳系演化的秘密 。彗星本身很小,不会有地质活动,加上长期呆在太阳系外围的“冰冻室”里,所以它们很好地保存了太阳系早期的资料,尤其是那些可能和地球上的生命诞生有关的资料,因此被称为太阳系的“时间胶囊”,这也是科学家对彗星感兴趣的重要原因。简单来说,探测彗星可以帮助我们回答     “我们从哪里来?”这个困扰人类的千古难题。


如果把彗星67P放在城市的上空会是这样的情景,这样就能非常直观体会它的大小

    这次登陆的彗星名为“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简称67P),形状不规则,由两个主要的部分组成。较小的部分尺度约为2.5千米×2.5千米×2千米,较大的部分尺度约为4.1千米×3.2千米×1.3千米。密度约为0.4克每立方厘米(相比之下,水的密度约为1克每立方厘米)。绕太阳运动的公转周期为6.5年,自转周期约为12个小时。
    “罗塞塔”探测器简介
    “罗塞塔”彗星探测器2004年03月02日发射升空,曾多次飞掠火星和地球,利用行星的引力场进行加速。历经十年的漫长旅行,于2014年08月06日进入目标彗星的轨道。该探测器由两个主要部件组成:“罗塞塔”探测器本身以及“菲莱”小型着陆器。探测器以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命名,希望此次任务能帮助解开太阳系的众多谜团。着陆器则以尼罗河中的菲莱岛(Philae)命名,人们曾经在菲莱岛发现了一块方尖碑,协助解读了罗塞塔石碑上的内容。非常有意思的是,“菲莱”选择的着陆地点被命名为“阿卡利卡”(Agilkia)。“阿卡利卡”是尼罗河上的一个岛,在菲莱岛遭遇洪灾之后,岛上的古老建筑都被迁到“阿卡利卡”岛。


盘点“罗塞塔”探测器重要时间节点:
2004年03月02日,发射升空。
2005年03月04日,利用地球引力场加速。
2007年02月25日,利用火星引力场加速。
2007年11月13日,第二次地球引力场加速。
2008年09月05日,飞掠2867号小行星。
2009年11月13日,第三次地球引力场加速。
2010年7月10日,飞掠21号小行星鲁特西亚。
2011年06月08日,进入休眠状态。
2014年01月20日,从休眠中苏醒。
2014年05月,姿态控制。
2014年08月06日,抵达“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目标彗星。
2014年08月,开始对彗星进行全球成像,绘制地图,选定着陆区。
2014年11月,“菲莱”着陆器脱离,着陆彗星。
2015年08月,彗星抵达近日点。
2015年12月,罗塞塔任务结束。
    相关信息图片来源于腾讯科学讯

上一篇:爱死亡与机器人第三季终极编码与情感复苏
下一篇:真人剧场揭秘不是机器人韩剧背后的真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