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形成于致密的分子云核。恒星形成过程中,分子云核的物理条件不断变化。伴随着物理条件的变化,分子云核的化学成分也随之变化。研究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的化学演化对于我们认识恒星成过程、发现更好的示踪恒星形成物理过程的分子有着重要意义。而观测研究简单分子、复杂有机分子以及作为生命基础的氨基酸等大分子的产生与消失,以及从简单到复杂的大型物质转变,也是我们理解宇宙中生命起源必由之路。
新疆天文台恒星形成与演化团组科研人员使用紫金山天文台13.7米毫米波望远镜和澳大利亚Mopra 22米毫米波望远镜进行了精确观测,在消除距离因素和环境影响的情况下,深入探究了一批大质量恒星形成团块化学性质随演化阶段而发生显著变化(Han et al. 2015, AA; Zhang et al. 2016, ApSS)。通过对90个具有强HCN(1-0)、HNC(1-0)、HCO+(1-0)、N2H+(1-0)谱线信号的大质量恒星形成团块进行细致分析,他们揭示了这四种核心气体丰度随温度上升而增加且柱密度降低,而它们丰度与周围环境中的泡沫结构和20cm连续辐射有关。
结果显示,这四种核心气体丰度主要受柱密度控制。在较低观测精确性的情况下,即使采用先进技术,如使用高性能计算模拟来模拟这些区域内不同层次表面处理器,以实现更准确地追踪这些区域内特定的时间点或空间位置,并最终解锁其潜在信息,但仍然难以捕捉到每一个关键时刻所涉及到的微妙变化。该研究工作不仅加深了我们对宇宙中的生命周期活动如何发挥作用给予我们的洞察,还为未来的太空探索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文章链接:http://adsabs.harvard.edu/abs/2019ApJS..243...13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