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天文台,一位年轻的博士研究生李琳和她的团队,通过精湛的星风模型技艺,揭开了间歇脉冲星自转减慢之谜。他们发表于2014年的ApJ(788, 16)论文中,这一成果对理解这些“兼职射电脉冲星”行为具有深远意义。
间歇脉冲星以其两种状态而闻名:on-state与off-state。在on-state时,它们释放出强烈的射电辐射,而在off-state时,则陷入静默。长期观测显示,在on-state期间,它们自转速度下降得更快。这意味着,当它们处于活动状态时,有额外的粒子流参与制动作用,从而为星风在减慢自转中的关键作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为了探索这一现象,李琳及其同事运用了脉冲星的星风模型,对三颗特定的间歇脉冲星——PSR B1931+24、PSR J1841−0500 和 PSR J1832+0029 进行了详尽分析。在这个模型中,他们假设加速粒子的密度是由Goldreich-Julian密度所决定,这一假设能够保证所有on-states都保持稳定性。当应用到PSR B1931+24上时,他们发现了活跃占空比,与实际观测结果相符。此外,他们还计算出了三颗间歇脉冲星对应不同磁场和磁倾角下的制动指数,并预言了一系列可能被未来观测检验的事实。这项工作不仅预言了关于磁倾角和制动指数的事实,而且为将来推进我们的理解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即如何区分不同的磁层模型以及它们背后的粒子加速机制,从而为我们构建更完善的心理层面奠定基础。
标签:
天文学综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