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开放数据支持度保持高位

中国学者开放数据支持度保持高位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12月23日发布的《中国开放数据2024》显示,中国学者对开放数据的支持度保持在高位,赞成“公开研究数据成为学术惯例”的受访者比例为78%,与去年持平。此外,各方的数据政策在推动数据共享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其中,期刊和出版机构的数据政策已成为最重要的驱动因素之一。

显示,近三年来,中国受访者对于“让研究数据开放获取成为学术惯例”持同意态度的比例稳定在六至七成,但仍普遍低于对论文开放获取的认可度。中国学者对于“让论文开放获取成为学术惯例”的支持率,在2023年和2024年均超八成,分别为83%和85%。同时,中国学者对于开放数据相关概念的了解程度在逐步提高。2018-2024年,熟悉或听说过FAIR(可查找、可访问、可互操作、可重复使用)原则的中国学者比例呈上升趋势,从未听说过的学者比例呈下降趋势。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于贵瑞说:“科学数据的开放共享是科技创新的源泉,是科技事业发展的必然产物和共性规律。”

数据引用仍是中国学者共享科研数据的最主要动因。在中国受访者的数据共享动因分析中,“数据引用”在2022-2024年都是第一动力,且均超60%。这与全球学者的数据共享动因一致。但现实情况是,中国受访者认为自己在数据共享方面的贡献并未获得足够认可。

期刊和出版机构的数据政策对中国学者数据共享行为的影响力在增强。2024年,将其列为驱动因素的中国受访者比例已增至69%,其主要原因在于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期刊要求或鼓励数据共享,推动了更多中国学者在论文发表过程中参与其中。同时,“资金资助方要求”、“单位/机构要求”的影响力占比也较之前有明显提升。

还显示,成果被“抢发”、数据滥用,以及涉敏感信息问题成为中国学者数据共享时的主要担忧。2024年的统计结果显示,“成果被‘抢发’”(42%)、“数据滥用”(39%),以及“包含敏感信息或数据共享前须获研究对象允许”(36%)是占比最高的几项顾虑。

中国科研人员倾向于选择数据存储库作为数据共享的最佳实践。2024年,中国科研人员分享数据的最主要方式是机构存储库(60%),其次是论文附加信息(51%)、资金资助方存储库(32%)和外部存储库(27%)。

AI工具正被更多地用于辅助数据管理。2024年,中国科研人员更加积极地使用ChatGPT等AI工具进行数据收集、数据处理和元数据创建,已经和经常使用(共24%)、计划使用(36%)AI工具的人数较去年都有一定程度上升,不考虑使用的人数则明显下降。

在参与本次调查的中国受访者中,70%来自高校,其次是科研机构(13%)和医学院(8%)。在学科分布上,排在前三的分别是医学(21%)、生物学(19%)和工程科学(13%),今年来自社会科学领域的受访者明显增加,居第四位。

还邀请中国数据开放共享领域的专家撰文介绍了多个领域的数据管理和共享情况,包括材料腐蚀、生态系统野外台站(网络)、人类遗传学、地学、生命科学等,并从强化政策引导、完善科学数据共享激励机制、数据存储库合作共建、数据管理和共享的培训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以进一步推进中国的开放数据事业。

今年是施普林格·自然连续第九年与数字科研公司、Figshare知识库联合开展有关开放数据的年度全球调查,并据此于12月初发布了2024年度《开放数据状况报告》。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对其中来自中国研究人员的调查结果,即414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并撰写了这份《中国开放数据2024》。

施普林格·自然的科研总裁Steven Inchcoombe说:“我十分高兴看到开放数据共享在全球,尤其是在中国的增长,其中中国科研人员对这一开放科研的实践展现了极大热情。随着政府机构、科研资助机构、学术机构和出版机构的开放数据政策,正结合起来产生重要的影响力,施普林格·自然将继续通过扩大我们的数据政策、与各界建立更紧密的伙伴关系,以及应用人工智能(AI)等新技术,助力形成一种开放的科研文化。”

封面。施普林格·自然供图

上一篇:风管生产线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哪些
下一篇:研究发现二维反铁磁半导体中磁电阻振荡效应及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