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色静电并非“真爱”标志 “如果接触后产生的静电是粉色的,说明是彼此的真爱……”近期,有博主在社交媒体上发起了“静电颜色挑战”,称粉色静电是“真爱”的标志,引发不少网友参与挑战。“粉色静电”是如何产生的?用来判断“真爱”与否有相应科学依据吗?对此,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宁波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胡绪瑞。 静电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 胡绪瑞表示,静电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物质由原子构成,原子的结构包含了带正电的质子、不带电的中子以及带负电的电子。当物质与物质发生摩擦、接触以及感应时,电子会发生转移,导致物质上存在许多静止不动的负电荷,即静电。当静电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会击穿空气,继而形成电火花进行放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起静电”。 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是最常见的静电产生方式。两个不同材料的物体接触并摩擦时,电子可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产生静电。例如秋冬时节,由于空气干燥、冬装材质等原因,衣物摩擦后极易造成静电堆积并不断放电。其中,有一部分能量以声音的方式传播,因此在静电放电时有“啪啪”的声音。 当物体不接触时,也会产生静电,即感应起电和电离作用起电。胡绪瑞告诉记者,感应起电指一个带电物体靠近另一个物体时,会改变后者的电子分布情况,产生感应电荷附着于物体表面;而电离作用起电则是在强电场的作用下,空气中的分子可能会被电离,从而产生带电粒子,也就是静电。 粉色静电代表“真爱”的说法无科学依据 静电为何有不同颜色?胡绪瑞解释道,静电本身并没有颜色,人们所看见的静电有颜色,其实是放电时产生的电弧颜色。 静电电弧实质上是物质除固态、液态和气态之外的第四种状态——等离子体,由带电粒子组成。当空气中有电流通过时,空气中的氮气分子、氧气分子、氩气分子及二氧化碳分子等在电离作用下,形成等离子体,也就是静电电弧,其颜色是空气中各气体分子电离后的叠加结果。 正常情况下,空气中的氮气分子、氧气分子含量最高,经过电离作用后,释放的光谱位于紫光、蓝光、绿光区域,氮气等离子体和氧气等离子体发出蓝紫色光,因此人们常见的静电为蓝紫色。都市里的霓虹灯呈粉红色,则是因为灯中含有大量的氖气,氖气分子电离后,氖气等离子体为显著的红色光谱。 “除空气分子组成因素外,空气湿度、温度等也会影响静电电弧颜色。”胡绪瑞进一步指出,静电电弧颜色变化也是一种正常的物理现象,与人的情感无关。因此,用静电颜色是不是粉色来判断“真爱”与否缺乏科学依据。 【链接】冬季防静电小妙招 生活中,人们可通过增加空气湿度、多穿棉质类衣物等方式,从源头上减少静电的产生,也可通过触摸墙体、钥匙等物体的方式传导释放静电,间接降低静电产生概率。如使用空气加湿器、静电喷雾,在清洗毛衣、针织衫前使用柔顺剂浸泡等,都能达到转移身体积累电荷、减少因摩擦产生静电的效果。金属钥匙具有导电性,当人握住钥匙时,的电荷会传导到钥匙上再释放到其他物体上,从而起到消除静电的效果,市面上销售的静电消除器就是利用这一原理。 此外,加油站也是防静电的重要场所。在加油前,工作人员可将加油枪轻碰油箱口以消除静电;加油时,让油枪深入油箱口能减少汽油蒸汽的挥发,从源头上减少起火介质。同时,加油过程中,需避免使用手机等电器设备以及拍打衣物、用化纤梳子梳头等易产生静电行为,消除因静电引起的火灾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