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现代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我国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现代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12月30日,中国气象局召开2015年1月新闻发布会,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善允介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现代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全国气象灾害监测率达到80%。气象监测国土覆盖率由29%提升至44%,冰雹、龙卷风和雷暴大风识别率分别达到84%、80%和85%。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同时运行黎明、上午、下午、倾斜等近地轨道民用气象卫星的国家。 同时,气象预报核心技术向自主可控迈进,“无缝隙、全覆盖”智能数字预报更加精准。建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数值预报模式体系,我国成为拥有完整体系技术研发能力并实现业务应用的全球四个国家之一。积极拥抱新技术,“风雷”“风清”“风顺”“盘古”“风乌”“伏羲”等一批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气象大模型相继涌现,部分指标性能与国际主流大模型水平并驾齐驱。构建全球智能预报业务体系,实现提前1天预报逐小时天气,提前3—7天预报区域性暴雨、高温、寒潮过程,提前15天预测全国性重大天气过程。 会上,中国气象局预报司副司长张洪广介绍了推进全国气象高质量发展评估情况。从整体上看,2023年气象高质量发展总体水平80.3分,较2019年提升21.1%,年均增长4.9%。气象科技创新能力77.0分,较2019年提升15.6%,年均增长3.7%。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更加精准,24小时暴雨预报准确率(TS评分)0.213,较5年前提高4.9%。 张洪广表示,根据最新发布的评估报告,与2019年相比,我国的气象预报预测水平在多个关键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数值预报模式持续优化。全球天气数值预报系统4.0(CMA-GFS4.0)业务运行,北半球可用预报天数由7.5天提升至8.1天;模式分辨率由25公里缩小至12.5公里。气候模式分辨率由2019年的100公里提升至45公里。中尺度天气数值预报模式(CMA-MESO)分辨率向1公里逐小时尺度迈进。 二是气象预报预测更加精准。国家级智能网格预报全国空间分辨率达到5公里,重点区域1公里,预报时效达到10天,24小时内预报实现逐小时更新。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43分钟,较5年前提高13.2%。 三是人工智能应用加快布局。临近预报大模型系统“风雷”的降水预报评分较现业务提升10%以上;全球短中期预报大模型系统“风清”的全球可用预报天数达到10.5天,超过欧美主流气象预报大模型;全球首个次季节-季节尺度气候预测大模型系统“风顺”,对热带关键系统的可用预测天数达到32天。

上一篇:庭院装修设计自然美化园林艺术户外空间优化
下一篇:四房一厅精致装修效果图家居美学空间布局家具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