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为了社会的关注焦点。在今年的全国会议上,“如何让孩子阳光健康地成长”这个议题激起了广泛的讨论。许多代表委员一致认为,让孩子拥有更好的未来是每个家庭的共同期望,但是否能够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这才是决定一个孩子未来的关键因素,而心理健康则是他们人生旅途中的头等大事。
然而,由于情绪压力和家庭亲子关系的变化,当前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支持需求日益增加。人们发现,即使应该在快乐中度过的童年,也有很多孩子并非如此,他们甚至陷入了困境。
要保护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邀请代表委员一起探讨这条道路。
首先,我们必须找到“不开心”的源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天明教授曾经这样说:“有些家长会说,我的孩子很优秀,所以他怎么会有压力呢?”他告诉记者:“实际上,我们往往忽略了相对压力的存在——当我们设定的期望值太高,而实际值太低,也会产生压力。如果这种压力持续不断而无法得到调节,就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全国代表、广东实验中学全汉炎也表达了一样的观点。他通过调研发现,有相当多的问题孩伴在小学或者初中时就因为获得重量级荣誉,在高中阶段出现学业成绩跟不上的情况或其他问题,从而产生落差。“这些荣誉反倒可能成为孩子们精神负担,如果没有及时调节,就有可能造成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全汉炎建议,要改变“唯分数论”的观念和成才观,为孩子提供更多选择性,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副主委、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进一步分析指出,一方面学生焦虑和压力不是天生的,它们通常来自学校和家庭;另一方面学生也需要适当的娱乐和运动时间。一名孩伴应该保持孩有的朝气。在许玲看来,要改变成才观念,加强教育资源均衡化,以及构建完善各级部门合作育人的工作机制,都非常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纳入社会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以及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协同推进已经成为共识。但如何在不同系统中融合推动这一工作,使每个孩伴都能根据兴趣找到友好环境,并且享受持续性活动及公共服务,这仍然需要实践探索。
通过与代表委员的一系列采访,不少人提到体育运动对于身心健康至关重要。而吴以环委员会主委表示,可以创新扶持政策,调动社会力量,同时规范发展青少年体育组织,并引导退役运动员进入学校担任教练员或教师,以领导学生做好体育竞技赋能他们良好的增长路径。
除了防患于未然,还要应对当前挑战。“每个人都会有情绪波动,负面情绪自然而然。”高天明说,大部分早期心理问题并不难处理,只要发现后即时由专业人员支持,或转介医生干预,都能有效解决。他认为提高一线干预能力十分关键,因为怕就会拖延,最终影响效果。大多数专家同意建立可靠的情感危机预警系统至关重要。
最后,翟美卿建议加速建立学校园心理危机处理流程。她提出组织专家团队制定针对小学生特征的心理测评工具,并指导开展定期测评,以建立数据分析机制并制定处理程序。(全媒体记者苏赞、王婧、徐雯雯、魏丽娜、刘畅廖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