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为了社会的关注焦点。在今年的全国会议上,“如何让孩子阳光健康地成长”成了热议的话题。许多代表委员认为,希望孩子获得更好的未来,但能否让孩子阳光健康地成长才是决定一个孩子未来的关键因素,心理健康是他们头等大事。
然而,由于情绪压力和家庭亲子关系的变化,现在很多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支持需求日益显现。人们发现,本应该快乐度过童年的孩子,有的似乎并不那么快乐,有些甚至因此陷入困境。
要守护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们需要从哪里切入?需要推动哪些改变?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邀请了代表委员一同寻找解决之道。
首先,要找到“不开心”的源头。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天明教授曾经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有的人说,我家的小孩很优秀,他怎么会有压力呢。”他告诉记者:“很多时候,其实我们还忽视了相对压力的存在——当我们设定的期望值太高,而实际值太低,也会产生压力,如果这种压力过度而且一直得不到调节时,也可能带来心理健康的问题。”
全汉炎主任在调研中发现,一些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群体,在小学或初中阶段曾获重量级荣誉,这些学生上了高中后,因为学业成绩跟不上或其他情况,就会感到落差,“这些荣誉反倒可能成为他们精神负担,如果没有及时调节,就有可能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全汉炎建议,社会、学校和家庭要转变“唯分数论”的观念和成才观,为他们提供更多选择性,帮助他们找到适合发展方向。
许玲副校长则分析指出,一方面,学生的焦虑和压力并非与生俱来,它们往往来自于学校和家庭传导;另一方面,学生也需要合适的娱乐和运动时间。一位应得到友好的空间和以“儿童”为中心持续活动及公共服务。在许玲看来,要改变成才观念,加强教育资源均衡化,以及构建完善各级部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提升家庭养育能力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纳入社会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协同推进已经逐渐成为共识。但如何在不同的服务系统中融合推动这一工作,使一个孩子在校园、家庭、社区等不同场景都能基于兴趣找到友好空间,还需通过实践探索。
除了防患于未然,还要回应当前挑战。“每个人都会有情绪波动,对待负面情绪也是正常且普遍的事,但关键是不怕就回避,不轻视就忽略。”高天明教授表示,大部分早期的心理问题并不难干预,只要及时由专业人员支持,或转介医生干预,都能起到良好效果。他认为提高一线对危机识别与干预能力十分重要。
翟美卿董事长建议建立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长效干预机制。她提出组织专家团队制定适合年龄特点的心理测评工具,并指导各地定期开展测评工作,以此建立数据分析机制并制定处理程序。(全媒体记者苏赞、王婧、徐雯雯、何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