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为了社会的关注焦点。在今年的全国会议上,“如何让孩子阳光健康地成长”这个议题激起了广泛的讨论。许多代表委员都希望孩子们能够拥有更美好的未来,但他们认为,让孩子们保持心理健康才是决定未来的关键因素。
然而,由于各种压力和家庭关系的变化,现在很多儿童青少年需要更多的心理健康支持。人们发现,即使应该幸福快乐地度过童年的孩子,有些似乎并不开心,有些甚至因此陷入困境。
要保护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们首先需要找到“不开心”的原因。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教授高天明指出:“有些人说,他们的孩子很优秀,所以不会有压力。”他解释道:“实际上,我们忽略了相对压力的存在——当我们的期望值太高,而实际值太低,也会产生压力。如果这种压力持续而且无法得到调节,就可能导致心理问题。”
代表委员全汉炎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因为荣誉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在小学或初中时就已经获得重量级荣誉。但随着环境改变,一旦他们遇到学业成绩下滑或其他情况,就会感到落差。“这些荣誉反倒可能成为精神负担,如果没有及时调节,就有可能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全汉炎建议,社会、学校和家庭应该改变“唯分数论”的观念和成才观,为孩子提供更多选择,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代表委员许玲进一步分析认为,学生焦虑和压力的来源往往来自于学校和家庭传导的情绪,以及非理性的养育观念和行为。此外,她强调,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娱乐时间,让他们保持朝气。她提出了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化以及构建完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等建议,以提升家庭科学养育能力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融入到社会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中已成为共识。但如何在不同的系统中推动这一工作,使每个孩子在校园、家里或社区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找到友好空间,这仍然是一个需要实践探索的问题。
通过体育运动来增进社交活动,对于身心健全尤为重要。而代表委员吴以环则提出创新扶持政策,加强规范发展青少年体育组织,并引导退役运动员进入学校担任教练员或教师,从而引领学生进行体育竞技与学习。
除了防患于未然,还要应对当前面临的问题。“每个人都会有情绪波动,负面情绪存在也是正常且普遍的事,但关键是不怕也不轻视。”高天明表示,大部分早期心理问题并不是难以干预,只要发现后及时由专业人员支持,或转介专业干预,都能取得良好效果。他强调提高一线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能力十分重要。
翟美卿则建议加快建立中小学校园的心理危机长效干预机制。她提议组织专家团队制定适合中小学生特点的心理测评工具,并指导各地定期开展心理测评工作,以建立全面数据分析系统并制定处理程序。(记者苏赞、王婧、徐雯雯、魏丽娜、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