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为了社会的关注焦点。在今年的全国会议上,“如何让孩子阳光健康地成长”这个议题激起了广泛的讨论。许多代表委员都希望孩子们能够拥有更美好的未来,但他们认为,让孩子们能阳光健康地成长才是决定一个孩子未来的关键,心理健康是促进这一目标实现的前提。
然而,随着情绪压力和家庭关系变化的加剧,现在很多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支持需求日益显著。人们发现,即使在应该充满快乐和无忧无虑的童年中,有些孩子并没有那么开心,有些甚至因此陷入困境。
要保护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们首先需要找到“不开心”的根源。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教授高天明曾经指出:“有的人说,他们的小孩很优秀,所以不会有压力。”他告诉记者:“实际上,我们往往忽视了相对压力的存在——当我们设定的期望值太高,而实际值太低,也会产生压力。如果这种压力过度而且一直得不到调节时,也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广东实验中学全汉炎也有类似的观点。他在调查中发现,那些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小学或者初中阶段获得过重要荣誉,这些学生上了高中后,由于环境变换,一旦出现学业成绩跟不上或其他情况,就会感到落差。“这些荣誉反倒可能成为孩子精神负担,如果没有及时调节,就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全汉炎建议,我们应该改变“唯分数论”的观念和成才观,为孩子提供更多选择性,帮助他们找到适合发展方向。
教育资源均衡化推动与改善养育观念也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认为,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改变成才观念,同时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化,还要构建完善各级各部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和机构,以提升家庭科学养育能力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纳入社会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协同推进已经逐渐成为共识。但如何在不同的服务体系中融合推动这项工作,使每个孩子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学校、家里、社区等不同场景找到友好的空间,是仍需探索的问题。
通过体育运动普及,以及创新扶持政策,可以引领学生做好体育竞技,从而赋予他们更好的生长环境。此外,还应防患于未然,并回应当前挑战。大部分早期的心理健康问题其实并不难干预,只要发现并及时得到专业人员支持或转介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而提高一线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能力至关重要。
建立学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也是建议之一。这包括组织专家团队制定适合小学生特点的心理测评工具,以及指导学校定期开展测评工作,并建立数据分析系统来监控情况。(全媒体记者苏赞、王婧、徐雯雯、魏丽娜、高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