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为了社会的关注焦点。在今年的全国会议上,“如何让孩子阳光健康地成长”这个议题激起了广泛的讨论。许多代表委员都希望孩子们能够拥有更美好的未来,但他们认为,让孩子们能阳光健康地成长才是决定一个孩子未来的关键,心理健康是促进这一目标实现的前提。
然而,随着情绪压力和家庭关系变化的加剧,现在很多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支持需求日益显著。人们发现,即使在应该充满快乐和无忧无虑的童年中,有些孩子并没有那么开心,有些甚至因此陷入困境。
要保护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们首先需要找到“不开心”的根源。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教授高天明曾经指出:“有的人说,他们的小孩很优秀,所以不会有压力。”他告诉记者:“实际上,我们往往忽视了相对压力的存在——当我们设定的期望值太高,而实际值太低,也会产生压力,如果这种压力过度而且一直得不到调节时,也可能导致心理问题。”
广东实验中学全汉炎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发现,很多因产生心理问题而感到苦恼的小孩,在小学或者初中阶段曾获得重要荣誉,这些荣誉在高中阶段成为精神负担,因为他们无法适应新的环境或学业要求。“这些荣誉反而可能成为孩子精神负担,如果没有及时调节,就有可能产生心理问题。”全汉炎建议,要改变“唯分数论”的观念和成才标准,为孩子提供更多选择性,让他们找到适合发展方向。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则深入分析学生焦虑与压力的来源。她认为学生焦虑并不完全来自于生理特征,而是由学校和家庭传递下来的非理性的养育观念和绝对成就主义造成的问题。此外,她还强调学生需要合适娱乐与运动时间,一名子应该保持自己的活泼朝气。她呼吁改变教育观念,加强教育资源均衡化,同时构建完善各级部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以提升家庭养育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融入到社会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中已经成为一项共识。但如何在不同的系统中推动这项工作,使每个小朋友都能根据兴趣找到友好空间,并享受持续不断的活动与公共服务,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实践。
通过共同爱好的发现,以及普及推广新方法,是突破口之一。而体育运动对于身心发展尤为重要。深圳市政协吴以环委员提出了创新扶持政策,调动社会力量,以及规范发展青年体育组织等建议,以引领学生参与体育竞技并促进其身心健康。
除了防患于未然,还要面对当前挑战。“每个人都会有情绪波动,负面情绪存在也是正常且普遍的事,但关键是不怕恐惧回避也不轻视忽略。”高天明表示,大部分早期心理问题可以有效干预,只要及时发现并得到专业人员支持,就能解决问题。“怕就是怕拖着,不放手。”
提高一线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能力十分重要。这一点被多位代表委员所认同。最后,香江集团董事长翟美卿建议建立学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并组织专家团队开发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测评工具,以便定期进行测评,并建立数据分析系统。(记者苏赞、王婧、徐雯雯、魏丽娜、刘畅、廖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