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为了社会的关注焦点。在今年的全国会议上,“如何让孩子阳光健康地成长”成了热议的话题。许多代表委员认为,希望孩子获得更好的未来,但能否让孩子阳光快乐地成长是决定一个孩子未来的关键因素,心理健康才是头等大事。
然而,由于情绪压力和家庭亲子关系的变化,现在很多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支持需求日益增长。人们发现,本应该开心度过童年的孩子,有些似乎并不那么开心,有些孩子因此陷入困境。
要保护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们首先需要找到“不开心”的根源。全国政协委员、高天明院士说:“有的人会说我的孩子很优秀,所以怎么会有压力呢。”他告诉记者:“实际上,我们忽视了相对压力的存在——当我们设定的期望值太高,而实际值太低,也会产生压力,如果这种压力过度而且一直得不到调节时,也可能带来心理健康的问题。”
全汉炎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他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因为荣誉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在进入高中后,因为学业成绩跟不上或其他原因,就会感到落差。“这些荣誉反倒可能成为孩子的精神负担,如果没有及时调节,就有可能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全汉炎建议,要改变“唯分数论”的观念和成才观,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
许玲副校长则分析指出,学生焦虑和压力并非与生俱来,而往往是从学校和家庭传导而来的。她认为,要改变养育观念,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化,同时构建完善各级各部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并提升家庭科学养育能力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融入社会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已逐渐成为共识。但如何在不同系统中推动这一工作,使每个孩子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在不同的场景下找到友好空间,这仍然需要实践探索。
通过体育运动普及可以帮助到他们。此外,还应防患于未然,并回应当前挑战。大部分早期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干预,只要及时由专业人员支持,或转介干预,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而提高一线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能力十分重要。这些建议引发了广泛讨论。(全媒体记者苏赞、王婧、徐雯雯、魏丽娜、刘畅、廖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