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值
水质检测中的pH值是衡量水体酸碱性的一项重要指标。pH计测定的是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对数,范围从0到14,7为中性。低于7为酸性,高于7为碱性。在自然条件下,河流和湖泊的pH通常在6.5至8.5之间,但受到工业排放、农业废弃物处理和人群活动等因素影响,可导致pH偏离正常范围。长期过度酸化或碱化会对生物体造成伤害,对鱼类尤其有害,因为它们需要适宜的环境来维持生命。
氧气含量
水体中的氧气含量对于维持生物生态平衡至关重要,它是许多生物呼吸作用不可缺少的成分。氧气含量低时,不仅影响鱼类,还可能导致藻类繁殖过快,从而引发藻 bloom,这种现象不仅使得水体颜色变深,而且会进一步降低光合作用效率,加剧生态系统问题。此外,在没有足够氧气的情况下,大型鱼类甚至可能无法进行有效呼吸,使得整个食链受损。
总磷
总磷是评价表土、河流及湖泊是否存在营养盐过剩的一个重要参数之一。当总磷含量升高时,会促进微生物和植物生长,从而加速营养盐循环速度,最终可能导致藻 bloom。这一过程被称作“富营养化”,它对淡水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威胁,因为大量死藻可以产生二次污染,如臭味、底泥沉积以及缺乏光照给其他植物生活空间。
硝亚硫酸盐(NO2-)
硝亚硫酸盐是一种常见的农药残留物,它在土壤中转化后进入地下水或表面径流,并且难以通过自然途径去除。在一定浓度下硝亚硫酸盐可作为有机物质源,但超出安全标准则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风险。儿童、小动物和敏感人群更容易受到其毒害,因此监控此项指标非常关键,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减少公共卫生风险。
重金属元素(如铅、汞、砷)
这些重金属元素由于工业排放、交通运输尾气、二次化学反应等多种原因能够渗入地下或表层水域。一旦被饮用,就可能引起肠胃道疾病,或通过食物链上升级成为神经系统疾病等危险症状。此外,由于这些金属具有半导体特性的固有毒理学属性,即使在极小剂量也能带来显著危害,所以应始终保持监测并限制其入侵环境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