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为了社会的关注焦点。在今年的全国会议上,“如何让孩子阳光健康地成长”这个议题激起了广泛的讨论。许多代表委员都希望孩子们能够拥有更美好的未来,但他们认为,让孩子们保持心理健康才是决定未来的关键因素。
然而,由于情绪压力和家庭关系的变化,当前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支持需求日益增长。人们发现,即使在应该快乐度过童年的年龄段,一些孩子却显得不那么开心,有些甚至陷入困境。
要保护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们需要从哪里开始?我们需要推动哪些改变?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邀请了一些代表委员一起探索解决之道。
首先,我们需要找到“不开心”的源头。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教授高天明曾表示:“很多时候,我们忽视了相对压力的存在——当我们的期望值太高,而实际值太低,也会产生压力。如果这种压力过度而且一直得不到调节时,也有可能带来心理健康问题。”他指出,这种情况尤其常见于那些在小学或初中获得重量级荣誉后,却在高中阶段遇到学业成绩下降或其他问题,从而产生落差的情况。
另一个观点是,由全国代表、广东实验中学全汉炎提出的。他发现,在心理问题发生的一部分学生中,有相当多的是曾经在小学或初中阶段获得过重大荣誉,然后到了高中阶段由于环境变化出现学业成绩跟不上或其他情况,从而产生落差。因此,全汉炎建议,要转变“唯分数论”的观念和成才观,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性,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则进一步分析了这一问题。她指出,学生的焦虑和压力并不总是与生俱来的,而往往来自学校和家庭。这源于非理性的养育观念和行为,以及绝对的成才观。她认为,要改变这些想法,同时也要构建完善各级各部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并提升家庭科学养育能力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融入社会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如何在不同的服务系统中推动这项工作,使每个孩子都能基于兴趣,在不同的场景(如校园、家庭、社区)找到友好空间和持续活动,是一个仍需实践探索的问题。
一些代表委员强调体育运动对于身心健康至关重要,他们提出创新扶持政策,以引导优秀退役运动员进入学校担任教练员或者体育教师,以此引领学生进行体育竞技并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此外,还有专家提出了建立定期心理测评工具以及建立危机干预机制以应对现存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