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为了社会的关注焦点。在今年的全国会议上,“如何让孩子阳光健康地成长”成了热议的话题。许多代表委员认为,希望孩子获得更好的未来,但能否让孩子阳光健康地成长才是决定一个孩子未来的关键因素,心理健康是他们头等大事。
然而,由于情绪压力和家庭亲子关系的变化,如今,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支持需求日益显现。大家发现,本应该开心度过童年的孩子,有些似乎并不那么开心,有些甚至因此陷入困境。
要守护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们首先需要找到“不开心”的源头。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教授高天明曾接受采访时表示:“有的人说,其实我们还忽视了相对压力的存在——当我们设定的期望值太高,而实际值太低,也会产生压力,如果这种压力过度而且一直得不到调节时,也有可能带来心理健康的问题。”
广东实验中学全汉炎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在调研中发现,那些产生心理问题的孩子群体当中,有相当部分的孩子在小学阶段或者初中阶段曾获重量级荣誉,这些荣誉反倒可能成为他们精神负担。如果没有及时调节,就有可能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全汉炎建议,要转变“唯分数论”的观念和成才观,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性,让他们找到适合发展方向。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则分析指出,一方面,学生焦虑和压力并非与生俱来,是从学校和家庭传导而来的;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合适的娱乐和运动时间。一名应该有朝气。在许玲看来,要改变成才观念,加强教育资源均衡化,以及构建完善育人工作机制,都十分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纳入社会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协同推进已成为共识。但如何在不同的服务体系中融合推动这项工作,使每个孩子都能基于兴趣,在不同场景下找到友好空间,还需探索实践。
通过持续、合适、高质量的体育运动,可以提升身心状态。而深圳市政协主委吴以环提到,要创新扶持政策,不断调动社会力量,同时规范发展青少年社团,并引领退役运动员进入学校担任教练或教师角色,以此引导学生做好体育竞技赋能其正常增长。
除了防患于未然,还应回应当前挑战。“每个人都会有情绪波动”,但关键是不害怕也不轻视。“怕就怕一直拖着。” 高天明表示,大部分早期心理问题并没有难以干预,只要发现后及时由专业人员干预,即可起到很好的效果。此外,加快建立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长效干预机制也是建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