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今年的全国会议上,“如何让孩子阳光健康地成长”这个议题激起了广泛的讨论。许多代表委员一致认为,让孩子拥有更好的未来是每个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标,但心理健康才是决定一个孩子未来的关键因素。
然而,随着情绪压力和家庭亲子关系变化的加剧,现在很多儿童青少年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问题。人们发现,即使在本应充满快乐与无忧无虑童年的岁月里,有些孩子并不那么开心,有些甚至因此陷入了困境。
要有效地保护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邀请了一些代表委员一起探讨这一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找到“不开心”的根源。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天明教授指出:“有的人说,他们的小孩很优秀,所以不会有压力。”他解释道:“实际上,我们忽视了相对压力的存在——当我们设定的期望值太高,而实际值太低,也会产生压力。如果这种压力过度而且一直得不到调节时,也可能导致心理健康的问题。”
全汉炎,全国代表,他在调研中发现,这些产生心理问题的孩子群体中,有相当部分是在小学或者初中阶段曾获得重量级荣誉。但到了高中阶段,当他们学业成绩跟不上或其他情况发生变化时,就会感到落差。这份荣誉反而可能成为精神负担,如果没有及时调整,就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他建议,要改变“唯分数论”的观念和成才观,为孩子们提供更多选择性,帮助他们找到适合发展方向。
许玲,全国政协委员,她进一步分析指出,学生的情绪焦虑和压力并不是天生的,它们往往来源于学校和家庭传导下来的非理性的养育观念和行为,以及绝对化的成才观。她认为,要改变这些观念,并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化,同时构建完善各级各部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以提升家庭科学养育能力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纳入社会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协同推进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如何在不同的服务体系中融合推动这项工作,使一个孩子能在校园、家庭、社区等不同场景都能基于兴趣找到友好的空间,是仍需实践探索的问题。
一些代表委员提出了创新扶持政策,加强体育运动以促进身心发展。吴以环,全国政协委员,他主张通过规范发展青少年社团组织,为退役运动员提供进入学校担任教练员或教师职位的渠道,从而引领学生进行体育竞技,以此赋能他们做好身体素质增长。此外,还要提高一线干预人员识别危机及时干预能力,以及建立校园心理危机长效干预机制,并定期开展心理测评工作。(全媒体记者苏赞、王婧、徐雯雯、魏丽娜、刘畅)